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日前,文化部對由於履責不力,未能採取有效措施開展保護傳承工作的10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作出調整、撤銷的處理,引發了業界廣泛熱議。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對保護工作不力的項目和單位該撤銷的撤銷、該整改的整改,不僅顯得尤為必要,更值得稱道,此舉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中有關規定的具體落實,更標誌著我國對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動態化管理有了實質性進展。
從引入非遺概念這些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已達87萬餘項,其中進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的項目有7萬餘項,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項目約1400多個,成為擁有世界級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本來,這些都是令人欣喜之事,然而由於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和錯誤觀念的干擾,一些地方和單位圍繞非遺榮譽申請,將其或變成一些官員炫耀政績的標簽,或變成一些商業團體賺取經濟利益的噱頭,而不是扎紮實實、認認真真地進行文化遺産的保護。文化部此舉不僅有效遏制了一些地方和單位獲得榮譽之後束之高閣、後繼乏力等現象和行為,同時也有利於凈化非遺市場或者非遺領域。畢竟,對於一些保護工作名不副實、有負眾望的非遺項目,如果依然保留在非遺序列當中,勢必産生諸多不良效應,最終違背了國家非遺保護工作的初衷。
國家提出非遺保護的核心指導思想,是弘揚人類文明,共建人類精神的家園,是對人類文明成果、優秀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以及詮釋我們人類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産,本來是一個充滿歷史感和文化感的稀有資源,因此非遺保護也是一項具有重要歷史責任的工作。可是在一些地方,申請的積極性很高,真正保護的行動卻少,甚至打著旗號申請項目保護資金以生財牟利,把非遺當成經濟資源使用,不按文化遺産價值規律辦事,致使申遺成了一種變相的牟利行為。
實際上,針對非遺保護工作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和行為,有關主管部門和各級政府亦已陸續出臺了部分有效的應對措施。以江蘇省為例,鋻於一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將這一稱號視作“鐵飯碗” ,拿到傳承人稱號就好比進了“保險箱”的不良現象,江蘇省今年專門出臺相關條例,規定傳承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傳承義務,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喪失傳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門可以授予其榮譽傳承人的稱號,另外再增補該項目傳承人。除此之外,從去年開始,中國曲協在“中國曲藝之鄉”評選過程中也引入了嚴格的考核和退出機制,對拿牌後無所作為的曲藝之鄉實行摘牌。雖然這些舉措所指對象不同,但都表明一個事實:企圖榮譽到手一勞永逸、拿著鐵打的招牌坐享其成是行不通的。
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隨著文化主管部門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嚴格管理,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我們相信,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必將走向更加科學有效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