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代中國研究 記者:楊天石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七、蔣介石、羅斯福的衝突與史迪威的被召回
宋子文最先得知要蔣介石向史迪威交出全部軍權的消息,因而最先致電霍浦金斯反對,電稱:“今天華盛頓又作出了一項錯誤的決定,陸軍部要強迫蔣接受史迪威將軍”,“我個人可以無保留地向你擔保,蔣委員長在這個問題上決不會而且也不能屈服。”[70]蔣介石覺得難以硬抗,企圖拖延。7月8日蔣介石致電在美代表孔祥熙,要他轉呈羅斯福,聲稱“原則”贊成關於史迪威的建議,但中國軍隊及政治情況複雜,“必須有一準備時期”,建議羅派私人代表來華,調整蔣與史迪威之間的關係,增進中美合作。[71]羅斯福看出了蔣意在拖延,于15日復電蔣介石催促,表示形勢“需要有一迅速之處置”,儘早向史迪威交權。[72]7月16日蔣介石日記雲:“抗戰局勢,至今受美國如此之威脅,實為我夢想所不及。彼既不允我有一猶豫之時間,必欲強派史迪威為中國戰區之統帥,以統制我國。如余不從其意,則將斷絕我之接濟,或撤退其空軍與駐華之總部,不惟使我孤立,而且誘敵深入,以致中國之速亡,其計甚毒。”[73]8月6日蔣日記再雲:“最近內外形勢之壓力日甚一日。尤以美國在精神上無形之壓迫更甚。彼必欲強余無條件與共黨妥協,又欲余接受其一史迪威為總司令,此皆于情于理不能忍受之事。”[74]可見,蔣對羅雖表面順從,而內心卻充滿強烈的對抗情緒。19日,蔣介石聽説羅斯福將派美軍副參謀長來華面遞公文,估計必是催逼自己委派史迪威指揮對華軍事,對羅斯福更加怨憤,日記稱:“自本年七七以來,羅斯福對華已竭盡威脅壓迫之能事矣。”[75]但是,蔣介石一時還不敢得罪羅斯福,與戴季陶、陳布雷研究後,決定“暫用妥協政策為宜”。[76]7月23日,蔣介石兩電孔祥熙,要他當面向羅斯福陳述:蔣對羅的主張“原則上表示接受而毫不躊躇”,但實行上不可無“程序”,“須有一相當之準備時期”;羅所稱指揮全部華軍,應指在國民政府統轄下在前線的作戰部隊,其指揮範圍與辦法,應另行規定。要孔特別説明:“抗戰七年,而中國全國國民之所以百折不撓者”全為求得國家之獨立與自由,保障國家之尊嚴”,意在含蓄地指出羅斯福主張之不當。關於租借物資支配權,蔣提出:應完全歸於中國政府或最高統帥,但可授予史迪威“考核監督之權”。[77]
羅斯福不容蔣介石拖延,于8月10日致電蔣介石,聲稱中國戰場形勢危急,授予史迪威全部指揮權一事“必須立即行動”,同時提出,將派曾任陸軍部長、中東特使的赫爾利為私人代表來華,調整蔣、史關係。至此,蔣介石已不能閃躲。同月14日,蔣擬任命史迪威為“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兼中美聯軍前敵總司令”,並擬在復羅電中表示“余已積極準備,甚望其能于短期內可以順利實現”。[78]蔣既鬆動,羅斯福也不想使中美關係弄得很僵。于8月23日致電蔣介石,繼續催蔣儘早採取必要的措置,讓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電稱:“稽延之思考及審慎之部署,於此軍事嚴重之時,容有嚴重之後果。”同時,羅斯福也表示,正擬訂新程序,使史迪威不再負責撥發租借物資。[79]這通電報,意在進一步催逼,但也有所讓步。
9月6日,羅斯福特使赫爾利與納爾遜抵達重慶。9月9日至11日,宋子文、何應欽與赫爾利、史迪威、納爾遜談話。其間,宋子文根據蔣介石指示,堅持美國租借物資到達中國後應交中國政府處理,聲稱“必須記住一個大國的尊嚴”,但史迪威、赫爾利均反對。[80]赫爾利指斥宋子文“胡説”,對宋稱:“記住,宋先生,那是我們的財産,我們生産的,我們擁有他們,我們願意給誰就給誰。”[81]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如果大元帥控制了分配權,我就完了。共産黨人將什麼也得不到,只有大元帥的親信才能得到物資,我的部隊(遠征軍)將只能去舔別人的屁股。”[82]12日宋子文向蔣介石報告,赫爾利、史迪威不願交出租借物資支配權,蔣稱:“此事非堅持不可。”[83]同日赫爾利與納爾遜拜會蔣介石,給蔣的印像是“言辭雖婉而意甚嚴”。他認為,抗戰以來,舉凡軍事挫折、經濟疲困、“共匪猖獗”、政治惡化等各種問題,都是美國的“粗疏盲昧、無端詆毀”的結果。對於談判再三而美國仍不願將援華物資交給自己支配,以及不願就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一事訂立協定,蔣介石猶感惱怒,再次萌生“獨立應戰”的想法,日記雲:“對余之侮辱欺妄,竟至於此。故余決據理力爭,不能再事謙讓,並須預作獨立應戰之準備,以防萬一也。”[84]9月16日,美國大使高斯對蔣介石稱:“希望將來中國在和會中能代表中國與亞洲,不失為四強之一之資格。”蔣自稱聽了這段話以後,有如“利刃刺心”,在《反省錄》寫道:“若不自力更生,何以立國?何以雪恥,而史迪威之刁難輕侮,更令人難堪。”[85]
史迪威所指揮的中國駐印軍迭獲勝利。8月5日,駐印軍攻克密支那。但是,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也進展迅速。9月12日,日軍攻佔廣西全州,威脅桂林、柳州。滇西方面,遠征軍于9月14日克服騰衝,與盤據龍陵的日軍則陷於苦戰狀態。9月15日,蔣介石要求史迪威命令駐印軍乘勝進攻緬北的另一要地八莫,以此策應滇西遠征軍,否則,即擬將遠征軍撤回怒江以東,保衛昆明。史迪威聲稱,在密支那的中國遠征軍需要休息,建議蔣調在陜西監視陜北的胡宗南部來援,同時反對滇西遠征軍撤回怒江以東。他在日記中斥責蔣介石為“瘋狂的小雜種”,“一如既往的荒誕理由和愚蠢的戰略戰術觀念。他很難對付而又令人討厭。”[86]事後,史迪威緊急電告馬歇爾,聲稱“長江以南的災難主要是由於缺乏適當的指揮和照例的遠在重慶的遙控。麻煩仍然來自最高當局。”[87]18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認為日軍進攻中國東部是“詭計”,要求蔣介石立即補充緬北部隊並且立即派遣生力軍,協助怒江方面的中國軍隊。該電同時嚴厲批評蔣延擱委任史迪威指揮中國所有之軍隊,以致損失中國東部的重要土地。羅斯福以威脅的口吻稱:“務希立採行動,方能保存閣下數年來英勇抗戰所得之果實,及吾人援助中國之計劃。”“不然,則在政治上及軍事上種種之計劃,將因軍事之崩潰而完全消失”。[88]這通電報有如最後通諜。史稱讚説:“這一槍打中了這個小東西的太陽神經叢,然後穿透了他。這是徹底的一擊。”[89]19日,史迪威向蔣面交此電,蔣只説了一句話:“我知道了”,但內心憤怒異常,日記雲:“實我余平生最大之恥辱也。”“今年七七接美總統羅斯福侮辱我國之電以後,余再三忍辱茹痛,至今已有三四次之多,然尚可忍也。今日接其九一八來電,其態度與精神之惡劣及措辭之荒謬,可謂極矣。”[90]20日,蔣介石對赫爾利、納爾遜説:“中國軍民恐不能長此忍受史迪威等之侮辱,此殊足為中美兩國合作之障礙也。[91]
赫爾利來華後,曾與史迪威長談。史稱:自己與蔣之間,兩人個性均極強硬,工作上不免發生困難。今後願意接受蔣之命令。關於援華租借物資,赫批評史全面操控的做法,史同意今後全部交蔣支配。關於中共問題,史提出由彼提出調整方案,國共兩黨彼此諒解,將中共以及中央用以防共的部隊,均調出抗戰。赫稱此為中國內政,吾人雖盼中國統一,但只能以“純客觀之立場贊助中國政府解決中共問題”,使所有中國抗日部隊均聽命于蔣的指揮。24日,赫爾利會見蔣介石,彙報與史晤談情況。蔣稱:羅斯福關於將中國軍隊交史迪威指揮提議,出於好意,有利中國,但“軍隊乃國家命脈,而軍隊之指揮權,乃操國家生死存亡之大事”,自己不能不慎重處理。蔣要赫爾利轉告羅斯福:“有三點不能稍事遷就:1、三民主義不能有所動搖,故不能任共産主義之赤化中國。2、國家主權與尊嚴不能有所損失。3、國家與個人人格不能污辱,即不能接受強制式之合作也。”[92]蔣稱:已對史迪威“失去最後一分之希望與信心”,希望美國另派人員來華。宋子文當即配合,聲稱美國派任東南亞的盟軍總部某參謀長,即可勝任。[93]25日,蔣介石命宋起草致赫爾利備忘錄,表示同意美方遴選將領一員為中美聯軍前敵總司令,兼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備忘錄稱,自赫爾利來華後,本人曾不顧以前之感覺與判斷,考慮以史迪威為前敵總司令,但“史將軍非但無意與余合作,且以為受任新職後,余將反為彼所指揮,故此事因而中止”。[94]
蔣介石拒絕羅斯福的意見,自知事關重大,中美關係有破裂的危險,準備恢復“獨立抗戰”。9月26日.蔣介石致電在美國的孔祥熙與宋美齡,聲稱羅斯福來電“其措辭實不堪忍受,余對其來電決置之不復。”“吾人如再恢復獨立抗戰之態勢,則對內政與軍事情勢,決不能比現在更壞。只要內容簡單,無外力牽制,則國內一切措施方能自如,決不如今日皆受人束縛之苦也。史決難再留,如有人來説情,應嚴正拒絕,並請其從速撤換,以免阻礙今後之合作也。”[95]27日蔣介石日記雲:“自史迪威由印回渝,半月以來,彼即作有計劃有系統之威脅宣傳:一則曰,彼即離渝回美,再則曰,共黨要求其赴延安,三則曰,彼擬飛往延安,四則曰,第十四航空大隊將完全撤退。五則曰撤退駐渝美軍總部人員。以上種種荒謬言論,無非欲余將華軍指揮權,無條件交彼而後已,而美國國內亦對華軍作種種不堪之妄報,遂使其國人對華輕視,以為中國真至絕望之境矣。即以羅斯福上周在記者招待會上對華軍事不滿之表示,更可見非達到統制中國之目的不可也。若不決心據理力爭,將何以遏制其野心而暴露其陰謀乎!”[96]28日蔣介石致電在華盛頓的孔祥熙,囑咐他今後不可再向美國要求任何物品,以免為人輕視,並要求他迅速離美回國。這時候,蔣已經作了和美國斷絕外交關係的準備。30日,他在《本星期反省錄》中寫道:“美國態度之惡劣已至極點,如其再不自悟,惟有出於絕交之一途。”“萬不料參加同盟戰爭,竟得此惡果與窘境。”[97]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雖是弱國,但是,中國畢竟是大國,是抗擊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主要力量。蔣介石既然寸步不讓,美國不願丟掉中國這個戰略夥伴,就只有向蔣讓步了。10月6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表示接受蔣的建議,解除史迪威的參謀長職務,命他不再負責租借物資,但羅堅持,為保證中印空運,仍須史負責指揮在緬甸及雲南的中國軍隊。[98]10月7日蔣介石接見赫爾利,拒絕羅斯福建議,聲稱史迪威既不能服從命令,又缺乏與中國合作精神,故不能再委以指揮中國戰區任何軍隊之名義與職務,要求美方另派人員。蔣並擬就致赫爾利的説明文稿和答覆羅斯福電稿,當場由宋子文口譯。[99]8日蔣介石約陳布雷談話。陳認為羅斯福適可而止。蔣不贊成,表示:“應已要求撤回為唯一目的。”同日,孔祥熙也致電蔣介石,説明羅斯福召集美國陸海軍首腦商談,軍方對撤換史迪威頗多顧慮,馬歇爾又對史極為支持,史現升四星上將,與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權位相等,如另派他人,至為難得等為理由,要求蔣令史辭去中國戰區參謀長職務,專心負責滇緬路聯軍軍事。[100]但是,蔣也不為所動。9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要求調回史迪威,另換他人。[101]
此際,蔣介石認為對美交涉已至最後關頭,做了最壞準備。他在日記中表示,如羅斯福不改變其現在態度,則不能不準備決裂。在歷史上,蔣在碰到困境時,曾經有過兩次下野的記錄。這次,蔣自稱:“非至萬不得已時,決不可為內外形勢惡劣之故而灰心下野,以放棄我革命之責任也。”[102]10月13日美國駐華大使高斯會見宋子文,希望留住史迪威,聲稱撤換史將損害羅斯福的威信。宋向蔣彙報,蔣雖感到形勢的“危險與惡劣”,但是,也還是不準備收回決定。[103]10月15日蔣介石日記雲:“當此內外夾攻,困難重重之秋,惟有求其在我,我能自立自強,則一切外物自可迎刃而解也。”[104]
赫爾利來華,本負有勸説蔣介石接受羅斯福決定的任務,但是,他在與蔣的接觸中,卻逐漸被蔣説服。10月13日,他致電羅斯福,聲稱“中國以劣勢裝備之弱國對其強大敵寇,抗戰至七年以上,尚不能使之屈服,則美國對華交涉,決非用壓力與威脅所能奏效”。他力勸羅斯福改變決定,另派能與蔣合作的人員年輕將領來華。電稱:“如我總統支持史迪威將軍,則將失去蔣委員長,甚至還可能失了中國”。[105]自然,羅斯福不願失去中國,只能向蔣妥協。10月19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聲稱現正頒發命令,即將史迪威回國。在一場比賽智慧、比賽意志的較量中,羅斯福敗在蔣介石手下了。蔣介石志得意滿,10月22日蔣介石日記雲:“如果此次請調史迪威不成,則美在東方必演成軍國主義之禍首,是以此舉不僅救我國,抑且救美國矣。”[106]28日,美國正式發佈調史迪威回國命令。10月31日,蔣在日記中自誇雲:“此實我中國解放之開始。”[107]
宋子文最早提出撤換史迪威,在蔣改變主意後又因堅持己見而受到蔣的斥責,這時,自然很高興。10月30日,宋子文致宋子安電雲:“此次史迪威撤調回國,兄助回合(暗指蔣介石──筆者),出力不少。蓋為糾正一年前歷史上之錯誤也。”[108]
1945年1月5日美國政府自動撤回史迪威的助手多恩,蔣介石日記雲:“此人為史迪威手下第一驕橫侮華之人,美竟撤去,則其援華之誠意又進一步矣。”[109]同年7月8日,蔣介石想起一年前羅斯福強制自己交出軍權的情況,認為“幾等於宣判中國之死刑,為抗戰以來所未有之恥辱”。”[110]6月23日,史迪威出任美國第十集團軍司令,與日軍在充繩島作戰。8月2日,蔣介石得知,馬歇爾決定由史率領第十軍由琉球來華登陸,史則倡言“必先倒蔣”。[111]當晚,赫爾利拜會蔣介石,蔣將《史迪威事備忘錄》交赫,囑其轉交杜魯門總統,拒絕史迪威再次來華。[112]史迪威和中國的關係自此結束。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6月3日清晨,吉林省德惠市一禽業公司發生火災,截至中午12時46分,火災已造成61人死亡,數十位人受傷。據公安部消防局最新消息,該事故是因液氨泄漏引發爆炸。目前被困人員搶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
在樓市專家看來,目前北京出臺的調控新政依然是對過去舊政策的延續,沒有實質性變化,對於市場走勢也很難有突破性影響。未來,政府可能還會依據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對房價進行重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