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有挑戰,更有機遇
短期而言,經濟轉型升級有不少有利條件;長期來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如果將新常態放在更長的時間軸裏觀察,可以發現,中國經濟正面臨諸多歷史性挑戰。
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去年,中國人均GDP達到6700多美元,成為典型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能否成功跨越這一關口,是極具挑戰的難題。
這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期。改革開放30多年後,老百姓對分享發展成果的期盼越來越高,對社會公平正義、收入合理分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解決新時期民生難點、熱點問題迫在眉睫。
挑戰的另一面是機遇,新常態下,機遇大於挑戰。
短期而言,當下經濟轉型升級有着不少有利條件。
比如,物價平穩運行,為改革轉型拓展了空間。物價在2012年和2013年平穩增長2.6%,今年上半年則保持在2.3%的水平。“通脹壓力較小,為進一步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提供了空間,比如上調能源價格,提高企業資源使用成本,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潘建成説。
再如,房地産市場合理回歸,也為地方政府擺脫土地財政提供了良機。
長期來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城鎮化釋放持久動力。
潘建成認為,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後是我國過去的不足,卻是新常態下的新機遇。 “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鎮化率過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國城鎮化率都超過了80%,而我國城鎮化至少還有20多年曆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大國優勢提供發展支撐。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內需的支撐力不可小視。目前,老百姓的消費水平正在由“千元級”向“萬元乃至十幾萬元級”轉變,汽車、信息産品和文化産品已成為消費重點,不僅會極大地推動傳統産業發展,也將形成汽車製造、信息産業、文化産業等新型支柱産業,使産業體系更為協調。另外,我國人才資源豐富,又具備技術後發優勢,有條件通過自主技術創新或技術引進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結構調整帶來巨大空間。
産業結構方面,目前過剩是相對的,主要是一般加工業的過剩,如重化工、鋼鐵、裝備製造、煤炭、初級産品等,這些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是高端製造業、新能源、環保産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仍然短缺,潛力很大。
空間結構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大城市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同時也遇到土地和環境瓶頸,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後,産業梯度轉移有寬闊餘地。
——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
十八大以來,尤其是今年以來,經濟改革的動作頻頻,簡政放權改革大刀闊斧,財稅改革、價格改革、國企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好戲連連,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經濟發展後勁增強,成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