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計生部門“贊助”公安,一場涉嫌違法的利益分贓
(2014-05-20)
這是一個有趣的時間節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26歲的劉永好還是一所中專學校的老師,喜歡讀書看報的他很快感受到了變化,經過考慮與運作,辭職創業;1984年10月,柳傳志已經40歲,拿著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撥給他的20萬元創業;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中國企業政策發生改變,國研中心雜誌社副主編陳東升心動了,辭職創業;2003年5月,馬雲創辦淘寶網……可以明顯看出,這些億萬富豪的發家史,多是因為應和了三中全會的琴弦,而奏出激越的人生高音。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又將催生多少富豪,又將改變多少人的命運?
連日來,我們進入“三中全會時間”,“三中全會”已經成為改革開放的代名詞,被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如今,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閉幕,而“三中全會時間”並不會退隱,它依然為人熱議,被賦予新的內涵。新的時間開始了!
猶記得11日晚上,有人在微博上説,“明日或者後日開獎,謎底揭開的一刻,如是‘謝謝’,請勿埋怨,這個民族已付出了太多代價。”複雜況味,溢於言表。有外媒説得更直接:本屆三中全會不會有大動作,不必報以期待。然而,當謎底揭開的那一刻,我們收穫了怦然心動的欣喜。近5000字的公報中,出現11次“公平”、11次“創新”、13次“開放”、22次“市場”、23次“人民”、30次“深化”;提及最多的三個詞:34次“經濟”、44次“制度”、59次“改革”。
改革,依然是最雄壯的聲音。也許,單純打量“改革”二字,並不會讓人太興奮。“改革”二字所蘊含的大動作,才值得期待。公報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為了將改革全面深化,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堪稱大手筆。市場的作用被突出強調,描述為“決定性作用”: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土地制度將發生重大變化。公報提出,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公報還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無疑讓人歡欣鼓舞。此外,無論司法改革還是財稅體制改革,公報都有所涉及。
頗受公眾關注的反腐,同樣著墨。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要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
改革,不是單兵突進,也不是僅僅聚焦于某一點。如果説以往的三中全會,往往聚焦在一個點上,比如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農村的改革,十二屆三中全會側重於工業領域,十四屆三中全會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展開。而本屆三中全會,確屬全面深化改革。正因為如此,乍看全會公報內容似乎很平淡、面面俱到,但細讀之後便會發現內含巨大波瀾,關於改革的一些表述超出預期,而隨後將公佈的《決定》可能會有更詳細的內容。
當然,改革還是有所側重。正如路透社的評價:可以看出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是龍頭,説明發展才是核心問題。其核心思想是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政府職能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守夜人,更符合市場關係。統計顯示,新一屆政府成立不到一年,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334項。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關係到中國改革的命運,也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應該清醒看到,改革並不容易,一方面因為,一些人對改革不再興奮,意興闌珊;另一方面是因為,改革必然遭遇重重阻力。正如日前《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所稱,與過去皆大歡喜的普惠式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很難讓所有人興奮。無論簡政放權,還是調節收入,改革都不可避免會觸碰一些固有利益,甚至遭遇某種“利益矩陣”。換句話説,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權、去自己的利,不是每個部門都願改,也不是每個群體都想改。在這種語境中,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既是推進改革的制度保障,也是水到渠成之舉。
有人説,35年前,一場真理標準大討論,為改革開放啟動做了準備,35年後的今天,時代的新主題可以是:行動是檢驗改革決心的唯一標準。毋庸置疑的是,本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接下來,就需要“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彰顯出效果。
中國的改革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腳踩熱土,擁抱時代,每個人都是改革的參與者,每個人的命運也將因改革而發生變化。有作家説過,沒有痙攣,歷史就不能向前邁進一步。一切事物的趨於完善,都是來自適當的改革。開啟中國改革“2.0時代”,乃至更高的時代,需要我們戮力同心,堅韌而進。
系列評論: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