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期待以改革為民生破題

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2013年11月09日 07:37

相關評論:

以更大智慧和勇氣迎接改革再出發

全面深化改革,共謀更美好的明天

有人説,站在歷史的潮頭望向中國的2013年,這註定是要被濃墨重彩銘記並鐫刻的年份。如果説3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走向市場、走向世界的轉捩點,那麼,35年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或是中國深化改革、推進開放的承啟點。11月9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正式召開,《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提請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這是辯證法最基本的道理。今天,從頂層設計到民心所向,改革已是引而待發的共識。

新一輪變革因誰而變、從何而變?這是一個宏大而火熱的命題。

改革的藍圖與步驟,前行的方向與引擎……撥雲見日之後,一言以蔽之,仍是“民生”二字。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社會和諧是裨益民生,構建法治是保障民生,增益文化是提升民生,關切生態是庇祐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多次闡明了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魏源有句名言,道出了改革的必然性與可持續性:“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改革不是為了抄襲或臨摹,而是為了更適應中國的國情,更順應中國民生的現狀。

也許是巧合,抑或是必然--在黨的“三中全會”上,似乎都能找到為民利民的旋律與足音: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大業序幕開啟;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經濟體制改革綱領性文件《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了黨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國農村改革邁上了新征程。因時而改、因勢而變,在這些大政方針的背後,無不契合著民心民情的脈搏,無不激活著民力民智的偉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首次向社會公開其將在會上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儘管方案涉及諸多專業領域,但民生取向依然洋溢在字裏行間:財政支出結構向民生傾斜,壓縮“三公”等行政經費開支。甚至設想選取“民告官”典型判例適當宣傳、醫保參保補貼實行“費隨人走”、人口跨行政區流動時補貼由上級政府承擔等等。儘管這只是政策建議而非正式文件,但其間的珠玉之言,仍在坊間一石激起千層浪。

民眾又記起李克強總理在3月履新記者會上的論斷,“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水再深也得趟”。對民眾而言,越是宏大的改革,越要因應民生期許,越是開放的民主決策,越要躬身聆聽民意。十八屆三中全會有很多解讀的層面,在如火如荼實踐群眾路線的背景之下,輿論與民眾最為關注的,是如何將改革利好兌現為“民生”福祉。

十八屆三中全會,須以改革為民生破題。一方面,我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一平均到人就退回到了80多位。如何以更強的創新實力、更優化的經濟結構、更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更高的收入及充分的就業、更優美的自然環境、更穩定的民生保障,打造中國經濟社會的“升級版”,這是需要全方位改革破題的大考題。另一方面,正如媒體所言,眼下的民生煩惱還不少,“能吃飽了,但食品安全卻不盡如人意,收入提高了,但環境也被污染了,城市變大了,但隨之而來的‘城市病’也多了……”我們期待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訴求渠道更加暢通、創業機會更加均等,凡此種種,都還有待具體領域改革來穩妥破題。一句話,慢不得,等不得,改善民生也是中國正面臨的急迫的任務。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有望出臺更多收入改革措施,改善中低收入者的社會保障;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直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新領導層有充分的對策,會繼續推出舉措,讓百姓生活得更好”……不管最終版的改革方案是怎樣的模樣,有一點感觸已經深入民心:當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之夢與人民幸福之夢交織在一起,必將迸發出改變命運、創造歷史的偉力。這力量,摧枯拉朽!這力量,氣吞山河!

最新文章

責任編輯:潘會敏 熱詞: 十八屆三中全會 改革 民生

打印 | 舉報/糾錯 | 複製鏈結 | 轉發郵件 | | 分享到: CNTV微博

channelId 1 1 1
專欄作家

文言文聽力“闖入”考試?

專欄作者:劉浩睿
央視網評論員,關注社會娛樂

深泉學院比哈佛更難進的牛校

專欄作者:關開亮
央視網評論員,關注民生影視

五一齣遊:“人比XX都多”

專欄作者:王二丫
媒體人,關注社會民生。

騰訊新浪開微博,只是討罵?

專欄作者:雷世遠
央視網記者,關注社會熱點。

挺一挺政協委員的編劇情結

專欄作者:陳方
《燕趙都市報》評論部主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