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必須追問武漢長江三橋“屢修屢壞”的真相

斥資11億元的武漢長江三橋——白沙洲大橋近日再度封閉維修,這已是該橋建成10年以來的第24次維修,而此次維修距離上次大修還不到一年時間。在上次維修時,相關部門曾信誓旦旦地保證:“至少能管6年”。可這一次,他們又“食言”了。 [>>詳細]


基礎設施關乎民生,哪怕是看似輕微的疏忽,都不能僥倖。可武漢“傷心橋”上的坑洼痕跡,就是對施工不到位的有力控訴。為什麼應用了“國內先進技術”,引進了美國資源,依舊承載不起人車通行的安全訴求?耗資11億元的建橋成本,以及後來動輒上億的維修資金,難道換來的,就是座千瘡百孔的危橋?種種追問,都包含著民眾對橋梁建設“偷工減料”“敷衍了事”等負面想象,也彰顯出對可能存在的監管無力的憤怒。


相關部門的解釋是在推卸責任

超載車輛多,壓垮大橋?

武漢市交管局一位負責人昨天透露,白沙洲大橋“治超”乏力,而超載是大橋受損的主要原因。部分車主無視交管部門的規定,違規通行,對橋梁造成了極大損傷。“超載貨車不走軍山大橋,取道白沙洲大橋,可省300元~500元的通行費。每天這種超載車輛約有2萬輛,佔了1/4。此前白沙洲大橋也沒有專門查超載,沒法查,一查車輛速度就慢下來了,整個三環線就徹底癱瘓了。”該負責人無奈地表示。[>>詳細]


超載貨車頻繁碾壓,長期的重度磨損,橋面也會出現坑洼當然不無道理,然而,橋在城市三環線上,正是貨車必經之地,貨車比例偏高,這應該是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因素。至於貨車超載,這另是一個話題,在中國,車行一步就要交錢,汽車不超載,司機要喝西北風,商品成本也要提高很多。問題是並沒有人開著載重汽車對白沙洲大橋搞破壞性試驗。載重汽車走南闖北,不知要過多少橋,試問訪遍全國,可有第二座橋像白沙洲大橋這樣平均每年修2.4回?[>>詳細]


“趕工期”就可以敷衍了事?

負責大橋上一次維修的公司説,是因為趕工期。這種説法是否屬實,不得而知。退一步講,就算“趕工期”屬實,是否就能成為屢修屢壞的全部理由?明知趕工期會造成工程質量降低,為何還要為之?是客觀的要求還是主觀的故意呢?事實上,只由施工單位出面解釋質量原因,卻沒有相關部門進行責任調查和認定,令人生疑。[>>詳細]


“辦法土”更説不過去

要説用的是“土辦法”,就更説不過去,50年前的辦法可以土得掉渣,可為什麼相距僅數公里的武漢長江一橋卻“土”風光仍存。退一步説,即使是用“土辦法”不當,出現問題,一次兩次還説的過去,而十次二十次不斷的出問題,這就不是“土”的問題,而是要看背後是否有其它貓膩的問題了。[>>詳細]


危橋引發的各種負面想象

修的不是橋,修的是腐敗?

每一個豆腐渣工程背後都站著一個或幾個貪官。這是個非常樸素也非常靈驗的道理。10年24次維修,很顯然,這樣的維修已經沒有太多質量可言。而出現質量問題,固然施工單位無法回避責任,其實另一方面也已經隱含了相關部門的失職。當監管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不但屢修屢壞是一種必然,甚至還很讓人擔心:屢壞屢修是否在為屢修屢壞提供掩護?或者説,貌似積極的屢壞屢修,是否僅僅緣于為某些人創造更多利益空間的衝動呢?[>>詳細]


武漢長江三橋到底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大橋從設計、施工、監管到反復維修到底有沒有腐敗交易;司法機關及有關部門才能積極介入,依法對有關人員施以嚴懲,向老百姓作出負責任的交代。[>>詳細]


難逃反復轉包、層層扒皮的“潛規則”?

施工“潛規則”造就豆腐渣工程。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工程還未竣工就已坍塌,還有一些工程則勉強撐到竣工,沒過幾天就成了豆腐渣。武漢長江三橋10年間24次維修,這樣動輒上億元的維修投入,自然難逃偷工減料、敷衍了事的施工“潛規則”。究竟有多少建築施工單位從中漁利,不能不讓人産生懷疑。 [>>詳細]


橋補補的“維修怪圈”

屢修屢壞 為何沒人擔責?

武漢長江三傷痕纍纍,卻至今未見任何一人被問責?10年24次維修,這樣的維修已經沒有太多質量可言。而出現質量問題,固然施工單位無法回避責任,其實另一方面也已經隱含了監管部門的失職。當監管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不但屢修屢壞是一種必然,甚至還很讓人擔心:屢壞屢修是否在為屢修屢壞提供掩護?或者説,貌似積極的屢壞屢修,是否僅僅緣于為某些人創造更多利益空間的衝動呢? [>>詳細]


GDP排第一,民生排第幾?

在GDP為王的現實背景下,“橋補補”為GDP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修一次就要花費上億元,你説這能拉動多少GDP的增長呀。拆也GDP,建也GDP,形象面子排第一;建也創效益,修也創效益,民生問題誰惦記? GDP早就不應是衡量政府績效的硬性指標,地方發展經濟通過反復折騰投入資金是起不到根本作用的,甚至適得其反,會損了民眾的心。 [>>詳細]


“一年兩修”如果正常,那監督機制就一定不正常

大型公共建築的鋪張浪費,已經形成了“資金黑洞”。對比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大型公共工程建設程序,從環節上講是相當完善的,關鍵是已有各環節中的透明度、參與度和問責度遠遠不夠。長江三橋10年間的24次大修,公眾很難看到透明度、參與度和問責度。與“資金黑洞”相對應的,是維修決策、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信息被遮蔽,遑論問責。 [>>詳細]


網友表態

你覺得“屢修屢壞”的背後有黑幕嗎?






沒有



今日點擊
聯絡我們

責編:張鑫
聯絡: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
-------------------------------

版權聲明:中國網絡電視臺原創策劃,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點題

與武漢長江三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在經受了無數次洪水、大風的洗禮,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驗,至今仍雄風不減、傲立於濤濤江水之上。同樣的一條江,橋與橋之間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