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一年兩修的武漢長江三橋“病”在何處?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5日 22: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本報評論員 潘洪其

  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長江三橋)近日開始為期40天的局部封閉維修。這已是這座投資11億元的大橋建成通車後10年間的第24次維修。一座橋如此不“健康”,不得不令人對橋本身和維修的質量深感擔憂。

  一座建成通車僅10年的大橋,平均每年維修超過兩次,如此翻來覆去地折騰,既浪費資金,浪費資源,維修過程少則數十天,多則幾個月,又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給城市生活帶來巨大損失。面對如此不堪的尷尬境況,每個市民都有理由問一句:這到底是為什麼?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武漢長江三橋與武漢長江大橋(長江一橋)相距僅數公里,後者建成于1958年,50年來才大修過一次,兩者的對比何其鮮明,反差何其強烈。無論從資金投入力度和建築材料之科技含量的角度看,還是從建築技術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的角度看,10年前修建的武漢長江三橋,都應該比50多年前修建的武漢長江一橋質量更過硬,更堅實耐用才對。即便考慮到長江一橋建成後約20年間,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快,大橋的使用強度不高、損耗不大的因素,那麼,不妨從10年前開始比較——那時長江三橋是剛剛建成的新橋,長江一橋再怎麼説也是使用超過40年的老橋,前者無論如何都應當更有優勢,為何在此後使用過程中反而“未老先衰”,健康狀況遠遠不及長江一橋呢?

  一種説法認為,武漢長江三橋之所以維修“短壽”,主要是由於維修施工未能保質保量。去年負責大橋維修的公司辯稱,當時花了上億元,買的是進口新材料,但為了趕工期,施工用的是“土辦法”,在沒有等到混凝土自然幹透的情況下,採取高溫油爐烘乾,使得瀝青黏合強度、硬度都大打折扣。這種辯解看似言之成理,甚至帶有某種“不得不如此”的苦衷,實際上卻根本經不起推敲。

  既採用了進口新材料,卻沒有嚴格按照新材料的技術規範進行操作,結果“土辦法”糟蹋了“洋材料”,維修施工方難道不應該承擔責任?如果“趕工期”的因素不能避免,為何不選用其他不需要長時間“等候施工”、但仍然能保證維修質量的材料,卻一定要斥鉅資購買進口材料,這個決策失誤的責任,又該由誰來承擔?去年7月大橋大修之時,武漢市市長阮成發要求“重新鋪上環氧瀝青後,至少管6年,不然要追究責任”,“過兩年要是又壞了,我們怎麼向老百姓交代?”如今剛過一年,阮市長的要求言猶在耳,長江三橋卻不得不再次大修,如果不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維修施工方如何向阮市長交代?阮市長又如何向老百姓交代?

  據報道,鋻於武漢長江三橋已陷入“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怪圈,武漢市政府正在展開對大橋設計、施工、監理、管理等環節的調查。在正式的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人們只能憑著一般的常識理性,進行“試探性”的猜測和推斷。目前雖然不能認定長江三橋是一個典型的“豆腐渣工程”,不能斷言在大橋設計、施工、監理等環節一定存在著見不得人的腐敗,但是,有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長江三橋已經“病”得不輕,如果不及時找出它的“病根”,並施行壯士斷腕式的手術予以救治,誰也不敢保證它今後不發生橋毀人亡的特大事故……

  所以,當地政府正在進行的這項調查,一定要堅持對事實負責、對老百姓負責和對歷史負責的原則,堅決排除一切干擾和阻礙,特別要堅決抵制來自利益相關者及有關利益群體的干預與壓力,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在全面、確鑿的事實基礎上形成調查結果。在此基礎上,應當組織多個領域的專家及有關人士召開聽證會,從擴大專家參與和公眾參與的兩個角度,就調查結果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質詢、辯駁、博弈,必要時還應當進行補充調查、延伸調查,使調查結果更加科學、客觀、臻于完善,最終成為高度權威的不易之論。

  只有做到這一步,人們才能真正弄清楚,武漢長江三橋到底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大橋從設計、施工、監管到反復維修到底有沒有腐敗交易;司法機關及有關部門才能積極介入,依法對有關人員施以嚴懲,向老百姓作出負責任的交代。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