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艷明:修訂制度重於修長江第三橋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5日 22: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圍繞長江三橋的維修和管理,不作系統的制度變革和建構,任其以公共工程的名義安全步入“資金黑洞”,那麼就很難走出“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怪圈。

  武漢長江第三橋白沙洲長江大橋,投資11億元建成通車後10年間大修24次,平均不到1年要維修兩次。此橋最近一次大修是去年7月到9月間,橋面採用了美國進口新材料,耗資逾億元,其時有關方面信誓旦旦“至少要管6年”,可通行不到3個月就再次維修,不得不再次封閉大修。

  資金、材料、技術都“不差錢”,差就差在進口來的新材料掉進了我們的工程制度窠臼。去年維修方的解釋是,為了趕工期,施工用的是“土辦法”,“牛拉火車式”的施工,使瀝青黏合強度、硬度都大打折扣。這種貌似理性的分析背後,是非理性施工暢通無阻,是逾億元資金打了水漂之後無人擔責,是用新一次大修遮蔽前一次大修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是維修設計、施工、監理、管理、問責的制度形同虛設,施工方式成了扭曲的制度包容的怪胎。

  大型公共建築的鋪張浪費,已經形成了“資金黑洞”。對此,清華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副所長鄧曉梅認為,對比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大型公共工程建設程序,從環節上講是相當完善的,關鍵是已有各環節中的透明度、參與度和問責度遠遠不夠。

  如果像鄧曉梅所介紹的,在政府部門的網站上,很容易查閱到公共工程建設的各種檔案資料,譬如批准某項公共工程的會議投票信息、批准公共工程的發包合同、評標委員會的討論記錄等等信息,都暴露在陽光之下,再輔以明確的責任認定和責任追究,那麼一定程度上就能夠遏制拿公共利益做交易的勾當。但是,長江三橋10年間的24次大修,公眾很難看到透明度、參與度和問責度。與“資金黑洞”相對應的,是維修決策、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信息被遮蔽,遑論問責。

  與其説長江三橋屢屢壞在了維修質量上,不如説是一次又一次毀在了癱瘓的制度上。圍繞長江三橋的維修和管理,不作系統的制度變革和建構,而允許其以公共工程的名義安全步入“資金黑洞”,那麼就很難走出“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怪圈。所以,比維修長江三橋更重要的是,修築有力的質量保證和制度體系。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