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社論:成長的中國需要更多新思考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2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又是節日,處處花紅。

  翻過一個甲子前百餘年國勢衰微的歷程,那個貧弱的中國國家形象,如今已被拋進歷史。已經于昨晚成功發射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還在舉辦中的上海世博會,以及在抗擊地震和洪澇災害中的良好表現,都是新的國家形象的注腳。哪怕是2007年年底以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也沒絆住中國前進的腳步。

  中國日新月異,中國不斷前行。這也使中國的經濟發展成為近年來各國熱烈討論的現象。中國發展給世界帶來的衝擊和貢獻,不僅僅在於經濟增長,也在於對人類文明的豐富和拓展。

  然而,中國還在路上,出現在中國上空的,並不只是和風麗日,還有冷雨陰雲: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明顯,公民維權事件有增無減,不同利益階層的對立也有加劇跡象。9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就指出:由於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由於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人民內部各種具體利益矛盾難以避免地會經常地大量地表現出來。

  去年年底以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在某些層面也有微妙變化。發達國家明顯提高了要求中國“負擔更多國際責任”的聲調,個別大國與中國的碰撞突然提升到了近年來少有的高度,中國與一些國家圍繞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的紛爭也有所凸顯。

  放眼來看,當代中國所經歷的,正是“現代化的煩惱”。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在完成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一直風平浪靜。然而,僅從一般意義上談論當前中國的內外挑戰,又有失妥當。美國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伴隨國家迅速發展帶來的深刻內政危機,日本20世紀下半葉在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遭遇的嚴重國際壓力,都在提醒人們,當代中國正在進入自身歷史的新階段。

  這個新階段的主要特點,從國內層面看,是公民意識普遍覺醒、公民社會現出雛形後,對改革社會政策和政治文明,提出更多要求;從國際層面看,是中國已進入復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競爭的最前臺,國際交往中的深層矛盾衝突已無法回避,也不必回避。

  挑戰並不可怕。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正是應對國家發展的挑戰而生。改革開放為中國描繪了“三步走”的國家目標和遠景,三十多年來,這種設想激勵中國人不斷推陳出新,也使中國的國家形象很快就煥然一新。

  在新的內外挑戰面前,今日中國還需要對前行方向、達成目標、遠景藍圖等,做更多新的深入思考和規劃。在深圳特區建立三十週年紀念活動中,胡錦濤和溫家寶都提出要以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包括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中國的偉大復興。近年來,中國也的確在逐漸摒棄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觀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加關注人的尊嚴。在9月30日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上,溫家寶再次強調必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發展和改變無止境。改革開放之初的思想解放運動,照耀了之後中國三十餘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今天,在向公民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想象中國未來該具有什麼樣的國家形象、在世界上該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這再次需要全社會共同思考。這是中國化解目前面對的內外挑戰,實現文明復興的必要前提。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