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最後一公里”菜價翻倍問題咋解決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6日 0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新華社報道,過去主要為北京市民供菜的石景山、朝陽、豐臺等地的菜地面積已經從17萬畝縮減到1萬畝。北京自産的蔬菜還不足一成。運輸方面,內蒙古的土豆要繞道山東進北京。另外,城內運輸難,賣菜成本高,也使“最後一公里”菜價上漲幅度最大。

    當然,造成菜價上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市場的力量,也有非市場的力量。遏制菜價的過快上漲,城市政府也並非無所作為。在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中,政府除了投資于一些菜市場以及農田基礎設施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務,從生産、運輸、銷售環節讓菜價“虛高”的部分降下來。

    先看生産。“郊區菜地面積從17萬畝縮至1萬畝”。這説明北京的菜籃子工程欠賬很多,開闢新的種植基地非常急迫。這也説明,就北京而言菜籃子生産基地的建設相當具有挑戰性。問題在於,新的菜籃子生産基地建在哪?又該如何建?

    我們應該看到,無論從民眾的訴求還是京郊農民的收入狀況,實施新的菜籃子工程與過去有很大不同。這既需要政府在建設新的菜籃子基地時做好合理的規劃,更需要從政策和服務等軟環境入手,激發民間資本參與的熱情。

    顯然,從市民的需求和市場穩定供給的角度來説,新的菜籃子基地必須要考慮到城市擴張的因素。不能讓一片土地今年種菜過兩年就“種樓”。在地理位置上,應該給城市的擴張留下充分的空間。

    菜籃子基地的規劃更要有強制性,甚至應該通過地方人大予以立法保護。也就是説,要給菜籃子基地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要像保護耕地那樣,嚴格保護菜地。

    只有明確的制度保障,那麼,有志於菜籃子“事業”的資本才會下鄉,高效率的公司化的蔬菜生産方式,才會大量出現。這樣遠郊區農民土地入股等等改革試驗也才會推行起來。菜籃子基地如果得不到城市規劃方面立法的保障,土地三天兩頭面臨被徵收的可能,那麼,“資本下鄉”也就意味著要冒極大的風險。

    就北京而言,無論是資本還是相關的蔬菜種植技術,都不缺乏。要讓這二者産生化學反應,關鍵還是菜籃子工程要有制度保障。當然,政府在此之外也可以出臺政策或稅收優惠,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菜籃子工程建設。

    其次看運輸。內蒙古的土豆需要繞道山東進京,無論如何都是不太合理的。這説明,北京蔬菜交易與經紀人市場發育還不夠成熟,市場和菜農之間的信息溝通機制仍然不太順暢。政府既應該注重對行業的扶持和培訓,也應該搭建有關供求與經紀人交易的信息交流平臺。

    再看銷售。地方政府還要為菜籃子工程的順利實施清理“路障”。廢除不合理的制度,或者明確一些政策上的模糊地帶,都是非常必要的。如北京居然沒有一輛合法的蔬菜運輸車。北京運菜的車輛都是麵包車,這些車輛不但運力有限,而且隨時都可能被處以高額罰款,最終這些罰款又轉嫁給了消費者。給城市蔬菜運輸車輛以合法身份,恐怕不能再拖。另外,也應解禁小商小販,將其納入有序管理之中。當然,也可以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鼓勵市民在小區種菜。

    只要地方政府轉變觀念,變“禁止”為服務,那麼在“最後一公里”菜價翻倍的問題,也並非不可解決。

■ 社論 原題:菜籃子工程更需要制度保障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