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如何修復公眾“聖元恐懼”

昨日下午,衛生部通報“聖元乳粉疑致兒童性早熟”調查結果,調查結果稱湖北3嬰幼兒乳房早發育與食用聖元乳粉無關。目前市場上抽檢的聖元乳粉和其他嬰幼兒乳粉,激素含量沒有異常。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稱,奶粉中的內源性的性激素,不會對人體的健康産生危害。[>>相關專題] [>>進來説兩句]

雖然官方已公佈“性早熟”與聖元奶粉無直接關係,但仍有相當多網友認為孩子“性早熟”,奶粉企業難辭其咎,有六成五的網友稱以後相當一段時間內不會考慮購買聖元奶粉。這對於聖元無疑個極大的委屈,但也折射出公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過度”關注,整個社會深陷於食品危機的陰影下。

一個聖元“誤傷”一片

聖元“元氣”大傷

在某網站“你認為聖元奶粉有添加激素嗎?”這一問題中,超過六成網友選了“有”;在問及“您覺得嬰兒性早熟與聖元奶粉添加激素有直接關係嗎?”時,更有七成以上時間網網友認為是有直接關係的。雖然衛生部公佈聖元奶粉與嬰兒性早熟無關,但時間網民調顯示出網友表現出對奶粉企業的不信任。[>>詳細]

2008年時聖元銷售額在30億,後減少到20億,佔有率也從頂峰的10%滑落,在國産品牌中落後於伊利、貝因美、飛鶴和雅士利。營銷專家趙湛也認為,縱使不是奶粉質量的問題,也至少影響聖元30%的銷售額,如果真有問題,很可能面臨三鹿一樣的結局。[>>詳細]

整個奶粉行業受到重創

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時都是慎之又慎,有的在貨架前來回徘徊,最終還是選擇放棄購買。“算了,為了保險起見,這段時間還是別喝奶了。”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有這種想法的消費者不乏少數。銷售員表示,近幾日,國産奶粉幾乎無人問津,倒是國外産品銷量持續上漲,一國外奶粉廠家的促銷員稱,原材料漲價了,奶粉的價錢也跟著“水漲船高”,雖然價格高,可畢竟喝著讓人放心,所以也越來越緊俏。[>>詳細]

分析人士表示,“早熟門”事件對整個奶業消費市場的購買需求是一種嚴重打擊,預計事件將會在公眾視線中至少停留3個月,負面影響至少還會持續一年。[>>詳細]

傷害延伸到民族産業

民族品牌在合資浪潮中無辜地遭受“理念清洗”:國産的,就等同於“劣質”。以至於一段時間“出口轉內銷”成為流行。最近雲南白藥牙膏遭遇了“功效門”,起因是一名消費者使用一週沒有效果,而將其連同代言人濮存昕一起告上了法庭。其實那麼多的洋牙膏品牌,有哪個能“一週見效”呢?無獨有偶,因“霸王”的二惡烷事件,媒體挖出,其實“寶潔”這個大型洋品牌旗下的産品,也有不少含二惡烷。但是,公眾輿論包括媒體,火力還是不自覺地對準“霸王”——這一切的背後,都有對“國産”二字的強烈質疑和不信任。

某些國産品牌確實造假摻劣,當了害群之馬,但更多的民族品牌在與洋品牌競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拿出一點對待洋品牌的“客觀”來注視呵護他們呢?麥當勞的“橡膠門”能如此迅速地關上,他們成熟的公關、長期建立的品牌口碑固然是重要因素,而消費者對洋快餐大品牌的寬容、“客觀”心態也起了莫大作用。[>>詳細]

負面信息如何得以快速傳播?

危機發生後,企業應該第一時間給公眾以真相

當媒體開始表露對聖元奶粉含激素的懷疑“信號”之時,聖元奶粉完全可以象個君子似的“坦蕩蕩”地出示其“國際進口”原奶品質的多國檢驗數據,以“證實”奶源的清白;然後聯合權威檢測機構對屢遭懷疑的“疑似激素聖元奶粉”進行公開的檢測,通過公開發佈檢測結果以“實證”聖元奶粉的無辜。

應該説,在這次的“激素門”事件中,聖元奶粉的危機公關並不完美,起碼,我們沒有看到他們主動拿自己的奶粉去尋求一個權威的檢測以釋疑,反而優先打起了“起訴媒體”的主意。這種轉移視線的手法實在不怎麼樣[>>詳細]

網民負面選擇“慣性”

“互聯網是負面輿論或口碑的放大器。”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長李未檸,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説,互聯網是負面輿情的易發地,正面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很容易被淹沒。因為大家覺得,企業生産出優質産品、醫院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手術等,都是理所應當的。所以,大家通常更願意評論負面信息,並以批評性評論居多。[>>詳細]

政府機構介入並不及時

一邊是消費者的質疑,一邊是生産商的辯解,經過媒體的匯總放大後,對陣于社會輿論的聚光燈下。當然,由於缺乏專業知識支撐,女嬰家長的懷疑只是一種感情的判斷;由於身份位置的特殊性,聖元公司的辯解也不足以自證清白。究竟是聖元奶粉存在問題,還是性早熟背後另有原因,人們在期待“第三方”——相關部門給出權威結論。

無論出於公眾健康考慮,還是為企業發展著想,政府都應及時協調相關部門組成調查組,客觀公正地開展調查,給廣大群眾一個具有説服力的交代。

危機處理成為挑戰

監管要重建公眾信任

從三聚氰胺到雌激素到奶源地,關係億萬兒童的奶粉總是令人牽腸挂肚,一次次的不安全案例已經令公眾“聞奶粉而色變”。雖然説聖元奶粉的這次安全著陸看上去虛驚一場,但這不能説就此可以高枕無憂了。無論是奶粉廠家還是權力部門,都需要反思事情發展的整個過程,要看到“無事變有事,有事變大事”的社會背景並積極彌補監管機制上的缺陷,以此修正自身行為來重建公眾信任。[>>詳細]

面對這種流程斷裂、相互矛盾的監管鏈,毫不客氣地説,這種監管就是停留于嘴上的監管,遲早都會出事的。如果説奶粉業的現狀,讓人憤怒不已,而監管缺位、推諉、甚至停留于嘴上,就更讓人有些絕望了。説到底,奶粉行業慘痛的教訓已然不堪回首,而監管者吃一塹卻並沒有長一智,大有在各自的段道上仍舊僅限于 “各司其職”,從程序上形不成合力不説,某些環節上的“不在崗”更清晰可見,這便有了連一袋奶粉也管不好的現實糾結。

企業生産要改善形象

“改善自身形象的責任,並不在咬文嚼字的輿論引導,而在於央企本身”,不要一味地把壞形象歸咎於媒體的新聞報道。文宣部門也許可以做企業和政府的“化粧師”,但做不了“整形師”和“魔術師”。新聞的發生是第一位的,新聞的報道是第二位的,對於負面報道和批評意見來説,互聯網既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治本之策在於用實際行動提升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形象。[>>詳細]

網友表態

1.您覺得該如何監管乳製品市場?
相關部門加強檢測,政府監督
增強生産企業社會責任感
對於違規企業嚴加懲治
完善消費者舉報、監督機制

今日點擊
聯絡我們

責編:張旎
聯絡:zhangni@cntv.cn
出品: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
-------------------------------

版權聲明:中國網絡電視臺原創策劃,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點題

從早前的“三鹿”到眼下的“聖元”,雖然一個是“有罪”,一個是“誤判”,奶粉乃至整個食品安全已經成為民眾的一條敏感神經,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引起恐懼,進而演進為一種食品健康的公共危機。食品生産企業,質量監管部門都有責任和義務撫平人們心底的恐慌,讓危機不再發生。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