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奶粉行業受到重創
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時都是慎之又慎,有的在貨架前來回徘徊,最終還是選擇放棄購買。“算了,為了保險起見,這段時間還是別喝奶了。”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有這種想法的消費者不乏少數。銷售員表示,近幾日,國産奶粉幾乎無人問津,倒是國外産品銷量持續上漲,一國外奶粉廠家的促銷員稱,原材料漲價了,奶粉的價錢也跟著“水漲船高”,雖然價格高,可畢竟喝著讓人放心,所以也越來越緊俏。[>>詳細]
分析人士表示,“早熟門”事件對整個奶業消費市場的購買需求是一種嚴重打擊,預計事件將會在公眾視線中至少停留3個月,負面影響至少還會持續一年。[>>詳細]
傷害延伸到民族産業
民族品牌在合資浪潮中無辜地遭受“理念清洗”:國産的,就等同於“劣質”。以至於一段時間“出口轉內銷”成為流行。最近雲南白藥牙膏遭遇了“功效門”,起因是一名消費者使用一週沒有效果,而將其連同代言人濮存昕一起告上了法庭。其實那麼多的洋牙膏品牌,有哪個能“一週見效”呢?無獨有偶,因“霸王”的二惡烷事件,媒體挖出,其實“寶潔”這個大型洋品牌旗下的産品,也有不少含二惡烷。但是,公眾輿論包括媒體,火力還是不自覺地對準“霸王”——這一切的背後,都有對“國産”二字的強烈質疑和不信任。
某些國産品牌確實造假摻劣,當了害群之馬,但更多的民族品牌在與洋品牌競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拿出一點對待洋品牌的“客觀”來注視呵護他們呢?麥當勞的“橡膠門”能如此迅速地關上,他們成熟的公關、長期建立的品牌口碑固然是重要因素,而消費者對洋快餐大品牌的寬容、“客觀”心態也起了莫大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