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緝”17歲少年殺人現象


           近日,一名17歲的少年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位少年因團夥流竄搶劫、殺人作案6起,致死9人登上了公安部的A級通緝榜,現已被警方抓獲。[詳細>>]
       公安部A級通緝的嫌疑人中,白中傑是唯一的“90後”。在這張通緝令上,白中傑的照片是一張紅底的一寸照片,照片中的他留著平頭,身上是校服式的運動衫,一臉青少年的稚氣;人們很難將還是孩子模樣的他與一個奪走9條人命的殺人在逃的嫌疑犯聯絡在一起。
       17歲的少年殺人犯已經落網,或許我們還該繼續“通緝”17歲少年殺人現象,全民都該重視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尤其需要關注那些社會邊緣群體的少年!

專題推薦
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現狀令人擔憂

年齡越來越小手段越來越狠

       許多少年犯下的都是驚人的大罪:殺人、縱火、強姦、涉毒、行兇……以極其冷漠的態度和無比殘忍的手段“回報”他們的親人、老師以及這個社會。一些刑警在總結辦案經驗時這樣説:“被害人身上挨了幾十刀的除了仇殺,基本上都可判斷出此乃青少年所為。”這種斷言讓人既震驚又痛惜。[詳細>>]

孩子對犯罪毫無悔意

       辦案民警在詢問一些少年犯時,孩子們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他們一致認為:“為了哥們義氣,兩肋插刀,也不後悔。”這些孩子多數是單親家庭或者家庭生活不和睦,很早就輟學在家,沒有正當職業,整日遊蕩在、酒吧、歌廳等娛樂場所,靠偷竊、搶劫或幫人打架平事賺取佣金,這個群體的犯罪趨勢是令人擔憂的。 [詳細>>]

犯罪手段日趨智慧化

       專家介紹,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來越先進,如使用手機、對講機等通訊工具,使用摩托車甚至小轎車等交通工具;另外,實施高科技犯罪也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利用公用網絡竊取、更改、複製電信號碼、竊取上網賬號及密碼等。 [詳細>>]

如何量刑是對法治與倫理的一次考驗

遵從感化、保護的原則

       與報應與防衛為主要特點的成年刑法不同,未成年人刑事審判更多體現對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與挽救。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詳細>>]

“未成年”已成犯罪護身符?

       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現在的未成年人已經不是過去意義上的未成年人了,他們中的很多人知法犯法,“未成年”身份成了他們違法犯罪的“護身符”。看來,用過去的方法教育現在的孩子是不行的,用過時的法律管教現在的未成年人同樣是不行的,我們的未成年人保護立法與現實衝突日益嚴重,這一點值得相關部門和法律人士認真關注和思考。[詳細>>]

從對待少年犯的態度看社會的進步

       從人性的角度來講,犯罪分子也是人、也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員,社會也有責任對他們進行幫助,而不是單純的對他們進行懲戒,更不是對他們進行報復。民主與法治的構建是建立在社會成員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上,對待少年犯,除了要懲戒、更要教育、幫助和保護;大家能在這個問題上形成共識,這深刻的體現出了我國社會的進步,這也説明了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寬容和理性。[詳細>>]

"花季"如何淪為變"花祭"?

社會環境的異化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突出,不和諧的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騙欺詐等不良風氣蔓延,封建迷信、黃賭毒等醜惡現象沉渣泛起,成為社會公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滋長侵蝕著人的機體,腐化著人的靈魂,而未成年人由於生理及心理髮育尚不健全,特別容易受到這種不良風氣的侵害。[詳細>>]

家庭的不良影響

       家庭的教育培養,深刻影響著子女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大量的案例表明,大多數未成年犯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均存在誤區。[詳細>>]

法制教育的滯後

       近幾年來,雖然在中小學設立了法律知識和品德教育課,在社會上開展“送法上門”、“法律進家”等多種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動,但在力度上還有欠缺,在面上還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視此方面的學習。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榮辱、善惡觀念,分不清罪與非罪的界限,此罪與彼罪的區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