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3年01月04日 19:08 關鍵詞: 慰安婦 民間調查 張雙兵

張雙兵:與時間抗爭 “中國慰安婦民間調查第一人”

央視網 記者:王莉莉

核心提示:張雙兵現在的身份是“中國慰安婦民間調查第一人”。在山西,他曾走訪的123位老人中,已知健在的有23人。張雙兵説,“慰安婦”這個詞語意味著恥辱,對於這些老人們來説,活下去的最大意義就是為當年的那段歷史作證,並在有生之年得到道歉和賠償。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央視網(記者王莉莉 報道)59歲的張雙兵最不喜歡的顏色是白色。

這些年來,他親手送走了很多老人。老人在離去前,都會抓著他的手説一句話:雙兵啊,我這輩子沒真正舒心地過過一天。我死了,我的事就交給你們了,要為我討回公道。

31年前,他是山西農村小學的一名老師。現在,他的身份是“中國慰安婦民間調查第一人”,在他的幫助下,受害人侯冬娥成為中國大陸地區第一位遞交材料、控訴日軍侵華期間性暴力侵害的女性,受害人萬愛花成為中國第一位勇敢地站出來向日本政府索賠的“慰安婦”。

但目前對於張雙兵和老人們來説,最大的敵人是時間。

在山西,他曾走訪的123位老人中,已知健在的有23人。張雙兵説,“慰安婦”這個詞語意味著恥辱,對於這些老人們來説,活下去的最大意義就是為當年的那段歷史作證,並在有生之年得到道歉和賠償。

偶遇老人至此結緣

張雙兵出生於山西省盂縣羊泉村——一個距縣城80里,四面環山的小村莊。18歲時,高中畢業的張雙兵當上了小學教師。

1982年的夏天,小麥熟了。路過幾十公里外的高莊村時,他看到一位60多歲的老人,拄著柺棍、彎著腰往地裏走,之後,老人把拐杖放在一邊,跪在地裏一把一把地割麥穗。

“這個大娘是誰?為什麼沒有人幫助她,她的孩子呢?”私下向村裏人打聽,他才知道這個老人叫侯冬娥,年輕時被日本兵兩次抓去做慰安婦,當時,她有一個五六歲的兒子,還有一個兩三個月的女兒。被日本兵抓走後,女兒因沒有奶吃餓死了,回來後丈夫跟她離了婚,帶走了兒子。

第二年,侯冬娥改嫁,卻終生失去了生育能力。十幾年前,第二任丈夫因病去世,她又與一個大她十多歲的男人結合。現在,她和70多歲的丈夫,以及丈夫80多歲的哥哥一起生活,生活非常艱難。

這是張雙兵第一次接觸到慰安婦老人,侯冬娥的悲慘遭遇,讓他既心疼又氣憤。也就是從那一天開始,他踏上了尋訪“慰安婦”的征途。

走訪老人 過程很壓抑很痛苦

兩天后,張雙兵走進了侯東娥的家,一個破爛的石窯洞,炕上鋪著一張破席片,兩卷鋪蓋,地上一個木頭墩子,一個木頭紅櫃子,就是全部家當。

第一次面對面地與老人拉家常,張雙兵仍然能從她飽受摧殘的身上看到當年“蓋山西”的影子。

因為美貌,當地人送了她一個這樣的稱呼。而這稱呼帶來的恥辱和悲痛,也跟隨其一生。

在中國農村傳統社會裏,“那種事”是一件所有人都諱莫如深的事。當他説到戰爭的話題時,老人非常警覺地繞到鄰里糾紛上。

張雙兵這才覺得,自己想得太簡單,他想知道的,並不是一件可以隨隨便便告訴人的事。

此後,只要有時間,張雙兵就帶著四分錢一包的大槐樹煙來到老人家。侯東娥的記憶力非常好,只要不談自己的事,她都會有聲有色地將當年發生的時間地點説得清清楚楚。

在那段時間,張雙兵也陸續接觸了不少老人。1990年,他見到盂縣一個叫張小妮的老人,此時,老人住在又小又黑的窯洞裏,全身腫得穿不上衣服,因為全身腫脹,老人不能躺,連睡覺都得坐著。因為沒有生育子女,老人癱在床上三個多月,從來沒有看過一次病,沒有吃過一片藥。

“走訪過程很壓抑和痛苦。”

31年來,張雙兵走訪了山西境內的123位老人,親眼目睹她們因為之前的遭遇而受到的痛苦,大多數老人都患有嚴重的後遺症,不僅失去勞動能力,還終生未能生育,成為農村裏孤苦無依的老人。

即使這樣,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近十年裏,張雙兵沒有聽受害者本人講過一個完整的故事。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92年6月,張雙兵在《山西日報》看到一篇轉載華崗勞工向日本政府索賠的報道。報道説,中國受害者,包括勞工和慰安婦,都可以向日索賠,希望受害者能夠站出來。

“我馬上就拿著報紙一家家地找老人做工作。”張雙兵説,接下來10天的時間,他每天去侯冬娥家,終於有一天,老人在大哭一場後,把一切告訴了張雙兵。

隨後,與張雙兵同村的劉面煥、馮轉香、萬愛花等老人也向他講述了自己過往。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