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林穎穎 朱曉芳 王婧 等(新聞晨報供稿)
日前,181個家庭走進本市7所小學,參加晨報看校團舉行的首場看校活動。從以往的四處打聽、網上“海搜”,到實地感受、面對面交流,看校團的家長和孩子都感覺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在學校校長和老師看來,新一代家長擇校觀正在悄然轉變,“離家近、作業少”成為家長為孩子選擇學校的兩大考量因素。
參觀過校園,聽了校長的介紹,家長們對學校的感受究竟如何?他們選擇學校的標準是什麼?記者在看校的家長中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家長們提到最多的是離家近、作業少。因為他們都不想讓孩子太累,而希望孩子過得更快樂。
在金洲小學,沈女士帶着女兒提前1小時來到學校。看到接待的教導主任馬老師,沈女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裡的學習壓力大嗎?”她説,不希望孩子進的學校是個只會讓人死讀書的地方。“平時作業做到幾點?”張女士特意找了一名在校學生打聽。“一般晚上6點就能完成。”學生的回答讓她比較滿意。張女士説,希望孩子每天都有玩的時間,有時間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
在彭浦實驗小學看校的王女士則表示,選學校最關鍵要離家近,她希望今後孩子就讀的小學在離家兩三公里範圍內,“最好自行車15分鐘以內的路程,這樣孩子早上就能多睡半小時,以後讀到高年級,還可以自己騎車上下學。”
“星級考取消了,證書不讓看了,學校如何選拔孩子呢?”在看校活動中,各校校長自己出馬介紹學校,回答家長提問。然而,校長的回答多少出乎家長的意料。
培佳雙語學校校長張平表示:“證書從來都不是我們錄取學生的依據。我們選學生,就看學生的原生態。”
金洲小學校長潘阿芳也表示,學校考察的是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孩子的傾聽能力、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力、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夥伴之間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否講禮貌,以及肢體動作的協調性等。面臨“幼升小”,不少家長都帶孩子上各種幼小銜接班。對此,潘阿芳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她説,一些搶跑的孩子,因為一知半解,導致課堂上不專心聽講,而且還給老師的教學帶來困擾。
進才實驗小學低段年級組長陳麗提出,入學兒童應當養成以下5個好習慣:良好的作息習慣、自己收拾東西的習慣、良好的吃飯習慣、良好的聽講習慣以及認真自覺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