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南京3月5日電(記者朱旭東)“兩會”期間,有委員提案建議中小學校停止評選三好生。提案中列出四大原因:一是少年階段,人為分出優劣,不利學生成長;二是家長學生紛紛送禮,滋生教育腐敗;三是小小年紀,學會種種不正當競爭,侵蝕兒童心靈;四是經社會調查,多數老師、家長反對評選。
習慣給孩子貼標籤的中國父母和老師,心裏總會不自覺地尋找用起來得心應手的標籤,“三好生”無疑是目前使用最順手的。提案所列原因,雖令眾多家長心有慼慼焉,可轉而一想:如果不評“三好生”了,那會評什麼呢?“三好生”評選制度也不是在今天才引起廣泛爭議,但卻一直能保留至今,顯然與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有很大關係。
上學期末,南京一網友爆料説:“我兒子班上有40人,有30多人是三好生!這是不是在哄孩子開心啊?”三好生氾濫,顯然不是哄孩子開心,反倒像哄家長開心。
而家長其實並不開心。另一位網友道出家長追逐“三好生”的無奈:現在南京所謂的“名校簽約”在錄取學生時,最低要求是一到六年級每學期都要被評為三好,功課全優。
評選“三好生”的初衷是鼓勵優秀學生,是對孩子努力的一種肯定。但當“三好生”的稱號和擇校、升學挂上鉤時,一切都因功利而變味了。
儘管南京鼓樓區幾年前就取消了區級“三好生”評選,增加了“合作之星、學習之星”等10種“鼓樓之星”的評選,分別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個性心理素質等內容。但這一良好的變革最終還是落入俗套“小升初”時,知名初中在招生時將這些獎勵與加分相連,而且最看重“學習之星”,給學生加的分數也最多。
“取消評比‘三好生’,卻沒有改變終端評價,這種作用非常有限。”南京一位小學校長也表示了他的無奈,教育最應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但對學校的評價終端還是在升學率上。“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僅關注孩子的多元素質發展能行嗎?”
評“三好生”本沒錯,錯在評的過程中,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其他優點;錯在評價之後,“三好生”這一榮譽稱號多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只有改進和完善“三好生”的評價機制,取消各類考試中的加分政策,徹底清除其中的功利色彩,才能使“三好生”的評選回歸到它本來的位置。
談何容易?談談而已!
轉自新華網
作者:朱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