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教育支出佔收入三成 支出差距加劇資源分配不均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05: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孩子要不要參加各種輔導班上,正面臨經濟學上的囚徒困境(博弈論中用以説明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的經典例子。經濟學家把大量的看似最優卻導致次優結果的行為稱為“囚徒困境”,即理性行為導致的不理性結果)。

  一方面選了輔導班,意味著孩子自由時間的被擠佔,幸福感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不選擇輔導班又意味著孩子可能會輸在起跑線上,可能會失去美好的未來。在這種將幸福童年與成功未來對立起來的心態下,越來越多的家長輾轉反側,糾結萬分。然而最終大多數人經過“囚徒困境”式的思索,作出了“功利為主,兼顧素質”的選擇。

  調查顯示,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國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佔家庭養育子女費用總額的76.1%,佔家庭經濟總收入的30.1%。也就是説一個普通城市家庭的三成收入花在了子女教育上。一方面,它確實讓一些孩子的學習成績等方面獲得了快速提升。但另一方面也導致孩子過度重視書本知識的積累,在健康人格、親子關係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存在問題。

  “與其他消費不同,教育消費的特點在於,教育選擇與其消費是分離的,是家長選擇、孩子消費。教育消費只是提供一種機會,效果怎樣還要看這種選擇與孩子匹配的程度。由於選擇不當,許多時候,花錢多不等於效果好,一分錢未必能買到一分貨。” 此次調查的負責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洪明説。

  更令人困惑的是,儘管城市家庭平均年教育支出近9000元,但過半數家庭認為負擔適度。教育消費的實際負擔,與人們的負擔感並不呈正相關。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在其調查結果發佈之前,中國青年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此次調查課題組的有關負責人。

  家庭教育支出增速明顯快於家庭收入

  2011年5~6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對北京、哈爾濱、石家莊、銀川、成都、西安、南京、廣州8個城市的義務教育階段家庭進行調查,以了解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的真實狀況。

  “在網絡、媒體上,近年來把教育同醫療、住房共同列為百姓生活的三座大山,我們希望用數字描繪城市家庭教育消費的真實狀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劉秀英説。在對上述8個城市4960個家庭進行調查後,課題組發現,在義務教育階段,校內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家庭對教育質量的追求,教育支出的增長幅度高於家庭總支出的增長幅度。

  資料顯示,1985年,家庭教育支出佔生活消費支出的2.1%,到1996年,此比例上升為5.2%;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年增長率為101.4%,而同階段家庭生活消費支出的平均年增長率僅為34.4%。上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的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長,明顯快於家庭收入的增長,也快於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

  按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調查,城市家庭平均每年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費用,佔家庭經濟總支出的35.1%。

  從整體教育支出水平來看,當前城市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費用為8754.4元。在調查的家庭中,有36.6%的家庭平均每年教育支出在9000元以上,甚至有2.8%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超過3萬元。

  在劉秀英看來,此次調查出的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較以往相關研究數據有大幅提高。一種可能是,由於社會整體經濟水平提高,使得家庭的總收支水平有所提高。在這方面,家庭教育支出水平提高,對於家庭其他支出不具排斥性。而另一種可能是,在較短時期內,由於家庭教育需求的急劇增加,使得家庭教育支出增加。在這個方面,家庭教育支出水平提高,對於家庭其他支出具有排斥性。

  這些支出的增加是否對城市家庭造成了沉重負擔?

  全國婦聯對全國城鄉家庭的抽樣調查發現,子女教育費用、收入較低和家人生病是家庭生活面臨的三大困難,其中“孩子的教育費用越來越高”已經排在家庭生活困難的第一位,影響著家庭的和諧幸福。

  然而,家庭教育消費的沉重負擔與家長們的教育消費負擔感並不成正相關。此次調查顯示,52.7%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支出對自己家庭來説是適度的經濟負擔,有13.1%的家庭認為教育帶來的經濟負擔較小,有12.9%的家長不覺得是負擔,只有18.7%的家庭認為教育帶來的經濟負擔較大,2.6%的家長感到是嚴重負擔。

  洪明告訴記者,從調查來看,教育支出已經佔到家庭總收入的30.1%,這已經是不小的數字,但家長們的感受與學者、媒體並不一致,約1/5的家長認為教育支出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

  “我國家庭價值觀的第一需求是子女成才,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成為家庭的一種信念,因此當家庭認為一種行為與自己的信念相匹配時,這種付出的負擔感將會降低。”洪明説,有時候媒體與學者對家庭教育負擔感評價過高,是因為他們站的立場與家長不同。而且從回報的切實感受來看,如果一種行為的回報率較高,支付者也會感受到負擔感降低。本次調研顯示,多數家庭對家庭教育消費的滿意度較高,當買家認為“物有所值”時,負擔感也就沒有人們以為的那樣高了。

  家庭教育支出差距加劇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此次調查顯示,當前城市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費用為8754.4元,那麼,這筆錢都花在了什麼地方?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將教育支出分為基礎性教育支出、擴展性教育支出、選擇性教育支出和其他支出四大類。

  其中,學雜費、食宿費、學習用品費、春秋遊、夏令營等費用屬於基礎性教育支出;課外培訓或輔導費用(含家教費)、課外讀物費用、(帶)子女觀看演出及參觀旅遊的費用、參與學校或家長為教育子女自我學習的開支等則屬於擴展性教育支出;包含借讀、捐助學費等在內的擇校費用則被定義為選擇性教育支出;未明細內容的支出費用歸入其他支出。

  研究結果顯示,義務教育階段,城市家庭的選擇性教育支出與擴展性教育支出,已經成為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負擔,而基礎性教育支出平均僅佔家庭教育總支出的19.8%。

  這也就是説,在義務教育階段,城市家庭的教育支出大多數花在了課外輔導、擇校等方面。在城市家庭年平均8754.4元的教育支出中,擴展性支出年平均費用為5862.8元,約佔家庭教育總支出的67%。

  對收入水平較高的家庭來説,這樣的消費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那些收入較低的家庭來説,這樣的消費可能就會帶來不小的壓力。

  洪明告訴記者,家庭之間教育支出水平差距很大,19.1%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為2000元以內,而支出為9000元以上的為21.3%。也就是説,我國城市前20%家庭的教育支出為後20%家庭的4.5倍以上。這樣的投入差距引起教育資源的實際分佈不均。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差距很大,政府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客觀上造成了孩子受教育的起點不公平。”洪明説,怎麼彌補這種不公平呢?課外輔導、擇校是主要的手段。而這兩種手段都需要相當的財力、權力支撐,那些弱勢家庭的子女與高收入、掌握更多資源家庭的子女之間就拉開了差距。

  調查顯示,26.6%的家庭表示曾經支付過擇校費、贊助費等教育支出,擇校費用最高的達到8萬元。還有一些家庭沒有交納擇校費而實際擇校,其中存在大量的以權擇校行為。

  洪明告訴記者,除了擇校,課外輔導也是家長彌補教育差距的一個方法。調查中,有76%的家庭有課外輔導或培訓的支出。同時參加兩個課外班的佔38%,參加3個課外班的佔16.7%, 18.7%的學生竟然同時參加了4個或4個以上的課外班。“許多孩子有兩張課程表,一張是學校的,另一張是課外班的。”

  我國目前有兩億左右中小學生,按照洪明的推算,其中城市的佔近一半,保守估計,我國由於學生的參觀旅遊、購買教輔用品、課外讀物、觀看演出以及課外培訓等形成了大約6000億元的市場消費額,其中各種培訓消費大約為2000億元。

  “為什麼教育市場越來越火?”洪明認為,正是由於富裕階層對教育的特殊需求,拉高了教育成本,抬高了教育市場價格,使得低收入家庭為了不讓下一代處於不利地位而被迫進入這個市場。一些家庭因教致貧,部分家庭因高額的教育消費而提前退出競爭。一流高校裏中低收入家庭學生減少,每年高考都有大量學生退考。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的統計顯示,1978~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佔三成,但這一數字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佔一成左右。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社科2010級王斯敏等幾個本科生在清華2010級學生中作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村生源佔總人數的17%,而那年的高考考場裏,全國農村考生的比例是62%。

  “市場是掐尖兒的、逐利的,政府、公益組織一定要看到弱勢家庭的困難,對弱勢家庭的子女作出一定的補償,以彌補由於收入等因素造成的教育的不公平。”洪明説。

  教育消費怎樣才合理

  對洪明來説,調查城市家庭教育消費讓他看到了大多數家長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心理。

  “大多數家長明白,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擠佔了孩子的玩的時間,可看著別人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自己的孩子不上,擔心將來會落後。”洪明説,家長是焦灼的,認為孩子童年幸福了,未來就不會成功。擺在絕大多數家長面前的路徑就是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這對家長來説是最安全,也是最簡單的路子。

  在調查中,他發現,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其功利主義教育觀念就越強,越傾向於贊同“不要輸在起跑線”、“高投入高回報”等觀念。

  然而,並非高額教育投入就一定能帶來高額回報。

  遼寧某城市有個家庭,經濟狀況並不好,兒子考取了瀋陽一所重點中學。母親為了讓兒子更好地學習,賣掉了家裏的房子,陪著兒子到瀋陽讀書。然而兒子到了這所重點中學後成績只是中等,母親很不滿意,結果不僅兒子鬧得要跳樓,夫妻倆也鬧得要離婚。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一些家庭已經把太多的支出押在了子女教育上。”洪明告訴記者,在美國,中産家庭的教育支出一般佔家庭收入的1.6%,但在我國, 中等收入階層家庭的教育支出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達到了16%,是美國的10倍。在教育上的過多消費必然會擠佔家庭的其他消費,對那些貧弱家庭來説尤其危險。

  而且很多家庭在教育消費中面臨的困惑越來越多。

  劉先生愛好廣泛,女兒稍大一點,便開始教她打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但是,這一行為遭到了妻子的質疑和反對。妻子認為劉先生雖然各種運動都喜歡,也能打兩下,但都是靠自己摸索的,不正規,自己教會把孩子教壞。應該把孩子送到體育館去跟教練學,這樣才能學得正規。劉先生覺得打球就是玩玩,沒必要什麼都找教練,但又覺得妻子説的似乎有道理,怕把孩子給教錯了,於是便決定把孩子送到體育館去學。

  “我們要不要把什麼都送到教育市場上去呢?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從市場上購買的教育會得到什麼,同時又失去什麼?”洪明説,如果我們將孩子送到專業化的市場中,孩子有可能得到相對專業的技能,而這些專業化的技能對於一個未必從事該專業的人來説可能是可有可無的。但相反,孩子將因此失去親子之間的遊戲、溝通、協調,這些無論如何都比一點點專業化的技能更重要。

  不過,中國的大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未來發展有更多可能,往往會選擇把孩子送到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培訓班裏。

  調查顯示,有28.1%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可以“不計成本”,一半以上(57.4%)的家長依然認為教育投入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19.4%的家長相信“高投入才能高回報”,38.3%的家長認為可以為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適度負債”。

  本報北京3月15日電

熱詞:

  • 教育支出
  • 教育選擇
  • 教育消費
  • 教育成本
  • 教育市場
  • 教育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