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歐洲債務危機:新的危機可能接踵而至

2010年05月13日 13:47  中國證券網 我要評論

  為了阻止希臘債務危機蔓延,歐盟日前達成一項總額75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再次啟動了次貸危機以來的“救市”模式:以債易債,通過發行更多的債務來治理此次危機。雖然使危機得以延緩,但債務負擔仍在,問題並未解決。

  此次危機會不會推倒主權債務危機的多米諾骨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將會受到哪些影響?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有關方面的專家與學者。

  債務負擔高峰將在2010年出現

  美國次貸危機以來,英美等國家通過數額龐大的救助計劃,將債務從銀行等私人部門挪到政府,避免了銀行的倒閉。此次債務危機,歐盟又將希臘的主權債務挪到歐盟範圍內,暫時避免了希臘“破産”。如今越來越多的主權債務問題就像一把利劍,高懸在全球經濟的頭上。

  “發達國家的債務負擔高峰不在今年,而在2012年。債務危機的多米諾骨牌已經波及希臘,下一個可能是愛爾蘭、西班牙、英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特別顧問朱民今年4月下旬表示,彼時他尚未正式履新。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政府負債已突破35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六成左右。不少發達國家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超過了10%,明顯高於3%的國際警戒線。美國國債正在超過其經濟總量,英國外債規模已達到其經濟總量的4倍左右。

  朱民認為,政府債務增加的原因,在於2009年把金融危機負擔扛在自己肩上,現在扛不動了。今年美國外債佔GDP的比重將達116%,即便按照最好的預期變化,如今年美國經濟增長3%以上,後果也會很嚴重。

  “近期希臘、西班牙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在5月4日終於演變成全球金融市場第二次探底的開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説,各國財政赤字膨脹可能成為全球經濟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從冰島到希臘,赤字泡沫一個接一個地顯現。恐怕在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的債務問題顯現以前,金融市場很難説到了“底部”。

  中國等債權國面臨債務違約或縮水風險

  面對鉅額主權債務,債權國面臨著兩大風險:一是不能“印鈔”的歐元區國家的債務違約風險,這一風險隨著歐盟救助機制的建立暫時消失;二是可以“印鈔”的英國和美國潛在的“紙幣”風險,即英美通過大量發行貨幣製造通貨膨脹以至於債務縮水。

  左小蕾説,通過救助計劃,歐盟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畫了一張“大餅”,但是此餅能否充饑,能否阻止希臘等歐元區國家債務違約,還有待於觀察。無論如何,主權債務危機後,債權國即使逃過債務違約這一劫,債權收益因通脹被侵蝕,從而為主權債務危機買單將是難以避免的。

  黃金和房地産市場的火爆,反應了投資者對未來通脹的擔憂。歐盟救助計劃公佈的第二天,黃金價格即創出歷史新高,表明市場對未來的通脹預期和經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説,預計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大致為:美元資産60%-70%,歐元資産20%-25%,其他幣種5%-10%。隨著主權債務危機的發展,外匯儲備投資不是在好資産與壞資産之間中選擇,更多是在壞資産與更壞的資産之間進行選擇。

  專家建議,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主權債務評級下降和通脹風險,債權國一方面應儘量縮短購買他國國債期限,更多投資于通脹保障産品和大宗商品,最大限度少為歐美國家主權債務危機買單。另一方面,可嘗試“債券股”,購買債務國一定的投票權、資源權、與GDP增長挂鉤的分紅權等,分享其發展成果。這需要債權國在國際事務和國際金融市場上有更大的發言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危機過後,還能不能將3%作為赤字和通脹的警戒線?這是學術界需要探討的問題。”朱民説,從目前的形勢看,包括失業率在內的許多經濟指標都難以回歸傳統低位,那麼在危機後的新格局下,全球也許需要重構經濟參數體系。

責編:龐帥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