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半小時]貿易戰爭(四)全球化的陰謀與愛情(2010.5.10)

2010年05月10日 22:48  CCTV-經濟半小時 我要評論

進入[經濟半小時]>>

  

    主編:鄢聞余          編導:王立平          攝像:景延   徐勝

    1776年,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提出一個著名的算術題:假如英國生産每噸生鐵需要50個勞動日,比法國少50個勞動日,而生産每噸小麥需要100個勞動日,比法國多50個勞動日。那麼兩國各花150個勞動日,一共能生産2噸生鐵和2噸小麥;但如果根據各自的優勢,英國專門生産生鐵,法國專門生産小麥,同樣各花150個工作日,兩國能生産3噸生鐵和3噸小麥,産量大大增加了;如果再進行公平交易,英國用50天生産的1噸生鐵交換法國用50天生産的1噸小麥,那麼英國可得到2噸生鐵和1噸小麥,比分工前多得到1噸生鐵。而法國可得到2噸小麥和1噸生鐵,比分工前多得1噸小麥。

    由此可見,在進行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之後,英法兩國的産品産量和國民財富都大大提高了。亞當斯密的這一理論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裏一直鼓舞著自由貿易主義者,但實際上它卻從未真正得到驗證。

    因為當時的世界鮮明地呈現為兩大階層,一是英法這樣的老帝國和美日德這樣的新帝國,二就是它們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的經濟主權都被新老帝國控制著,通過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讓帝國和它們的殖民地同步富裕,完全是天方夜譚。

    1945年,日本投降,二戰正式宣告結束。

    所有新老帝國的殖民地掀起了一波接著一波的獨立浪潮,當它們取得了國家主權的時候,它們也在思考自己該如何參與世界貿易。世界政治的版圖被重新改寫了,世界貿易的版圖也正在發生重大變革。

    1949年5月,來自拉丁美洲的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向成立不久的聯合國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提交了一份題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普雷維什分析了1876年至1938年英國進出口産品的平均價格指數,他發現英國作為世界經濟的中心,進口的主要是初級産品,出口的主要是工業製成品,而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英國出口的工業品價格不斷走高,而進口的初級産品價格不斷走低,同樣的初級産品在19世紀70年代所能交換到的工業製成品,到20世紀30年代只能交換到其中的64%了,普雷維什由此得出結論:發展中國家初級産品的貿易條件存在長期惡化的趨勢,它們的國民財富一直被發達國家通過貿易手段進行掠奪。

    普雷維什的理論影響了亞洲、非洲和拉美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它們實行了一種進口替代戰略,首先通過關稅保護和進口配額把發達國家的工業品擋在門外,並通過種種扶持政策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從而實現進口替代;其次,它們使本國貨幣升值,以降低進口商品的成本,減輕外匯不足的壓力。

    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引起了發達國家的強烈不滿,來自西方的經濟學家也對普雷維什的理論展開了激烈批判。

    法國經濟史學家保羅•貝羅奇通過他的計算方式提出了與普雷維什截然相反的論點,他認為,在1872年至1928年間,初級産品的價格指數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10%左右,相反工業製成品的價格指數卻穩中微降。

    在西方自由貿易理論的支持下,一些親西方的發展中國家改弦易轍,實行了以出口為導向的新戰略,鼓勵本國企業出口,並鼓勵本國出口企業大量進口國外的資本、中間産品和技術專利,同時使本國貨幣貶值以增加國際競爭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黃衛平:所以它改換了一種方式,以加工貿易這種方式吧,或者我們叫做今天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這種方式來發展它自己,這和它的國情是相符的
上個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印度和韓國年增長率都是4%,但60年代初韓國放棄進口替代政策,選擇出口導向經濟後,1963至1972年年增長率達到了9.5%。禁止一切産品進口、埋頭髮展國內生産的印度在1965至1981年間年增長率才只有3.2%。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