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化比小城鎮化更能擴大內需

2010年03月10日 16:48  中國證券報 我要評論

     集聚本身並不必然導致地區間差距擴大,關鍵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出了問題,才使得中國的經濟集聚看上去成了地區間差距擴大的罪魁禍首。根據世界銀行的結論,越發達的國家,經濟集聚的程度越高。

    中國是要去限制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還是通過土地和戶籍制度的改革來順應企業和勞動力在生産和生活中的集聚趨勢?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研究的結果都告訴我們,應該選擇後者。

    最近,有被採訪的農民工説了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有人認為小城鎮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最好歸宿,可貧困地區的城鎮發展緩慢,就業門路窄,不能就業,何談安家。”

    可見,即使將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放在中小城鎮,但絕大多數的農民工還是會選擇去沿海地區的大中型城市打工。道理很簡單,人往高處走,哪有就業,哪收入更高,人就往哪去。既然如此,何不讓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與農民工追求更好生活的方向一致起來?近幾年,隨著內地和農村的條件越來越好,的確有更多的農民不願意出遠門打工,甚至有一部分農民工返鄉,重新做回農民。但這都不是大勢所趨。

    最近,中國又出現了新一輪的勞工荒,“重災區”還是沿海地區。很多人認為,既然沿海地區勞工荒了,那麼,把工廠往內地搬就可以了。對於一部分企業,這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從接近國內外市場的角度來説,大量企業還是會願意選址在沿海,這可以節省運費,可以發揮産業集群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至於接下來沿海地區是不是有空間來提高工資逐漸吸引農民工,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有數據表明,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經濟的集聚程度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在中國的現階段,一種做法是將內地的農民放在內地的中小城鎮,另一種做法是讓他們更多地進入沿海的大中城市,哪種做法更有利於提高收入和增加內需?這個問題,估計每個農民工都能回答。

    有一種説法,擔心大城市對人口的承載力。中國現在最怕的就是,一些大城市以“承載力”為理由,即使對那些長期生活和工作在當地的外來人口,也嚴卡戶籍,真實的原因,只是不想讓外來人口分享本地的公共資源。其實,人口的承載力是個動態的概念。給定既有的交通、用水、土地等各方麵條件,一下子將大城市的人口增加一倍,當然會遇到承載力的問題。但如果人口增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那麼,交通、用水等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土地利用也可以更為集約。想想東京吧,東京都連同周圍的一些縣市共同組成的東京圈已經承載了3500萬人口。東京圈的面積略大於上海加上蘇州,而上海加蘇州的常住人口總量目前僅為2600萬左右。從長期來看,有什麼理由認為中國東南沿海大都市圈的人口承載力不如東京圈呢?相反,現在很多內地的城市也在做大規模,但我發現,越是往內地,城市面積的擴張越是與非農業人口的增長脫節。事實上,如果做橫向比較,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對人口的承載力要遠高於其他地區。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