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4)棉花的振興

2010年02月25日 10:24  往期文稿 我要評論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主持人)歡迎收看科技苑。是什麼制服了橫行棉田的世界性大害蟲——棉鈴蟲?是什麼挽救了瀕臨絕境的中國棉花産業?這就是深刻影響中國農業60年進程的另一重大科技成果——轉基因抗蟲棉。從解放初缺衣少穿的窘境到魯棉1號的誕生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産棉大國,從被動無效的農藥防治到蓬蓬勃勃發展的轉基因抗蟲棉,中國的棉田經歷了一場長達50多年的沒有硝煙的戰爭。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有4億多人口,但是全國的棉花總産量只有44萬噸,算下來人均棉花佔有量只有一公斤。這一公斤棉花,意味著人們連穿衣,這個最基本的需求都成了問題。

(採訪)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員 譚聯望:穿的是大的接小的,老人接小孩的那麼穿。這褲子都拱破了,補了一回又一回,屁股上都是補丁。

(採訪)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員 李成葆:棉花缺太多了,棉花生産也沒怎麼有。

為了解決棉花的極度匱乏,新中國成立後的國家領導人把發展棉花生産作為繁榮經濟、穩定市場、保障供應的重要政策措施,併發出了“愛國發家,多種棉花”的口號,鼓勵、獎勵農民多種棉花。與此同時,為了迅速提高棉花産量和品質,農業部門採取了許多增産措施,並在1950年進行了第一次棉花品種更換工作。

  

(採訪)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所長 喻樹迅:美國的岱字棉取代了我們的中棉。

(採訪)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員 譚聯望:這個品種是産量比較高,比我們自己國家培育的品種産量高。當時中國棉産量很低,就是20—30斤。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