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主持人)歡迎收看《科技苑》,是什麼使得美麗的南中國在50多年間樹立起1300萬畝的橡膠林?是什麼打破了大英百科全書上“橡膠樹只能在赤道南北10 以內生長”的定論?20世紀50年代,兩個師和一個獨立團的精銳部隊,會同20多萬青年積極分子的大軍浩浩蕩蕩奔赴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歷經30年,成功地將橡膠的種植緯度擴展到北緯24度,親手締造了一個世界橡膠種植史上的神話。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很快通過了一項決議案,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全面禁運。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的橡膠及其相關産品,首當其衝地被列入禁運名單。這對於只能依賴橡膠進口的中國來説,無異於被扼住了經濟命脈的咽喉。
橡膠樹,能産生這種白色的膠乳,經過加工處理後就是工業用橡膠,是重要的工業和軍事材料。一輛載重汽車需要橡膠240公斤;一架噴氣式飛機需要600公斤;而一艘萬噸輪船則需要68000公斤的橡膠。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這個橡膠是一個,可以説就好似人的腿一樣,它是機械的腿,是吧。沒有橡膠呢,汽車跑不動了,沒有輪胎,這個機械沒有傳送帶,動不了。
如此重要的戰略物資,當時我國卻並不能生産。
因為橡膠樹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樹種,對環境、溫度的要求非常高。
英國《大百科全書》這樣説:“橡膠樹僅生長在界線分明的熱帶地區,大約在赤道南北10 以內”,而中國即便是最南端的海南島也已是赤道18 以北了,氣候條件並不適合橡膠的生長。所以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橡膠完全是依靠進口。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但是,由於進口的途徑被切斷,黨中央做出了“一定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産基地”的戰略決策。當時海南華僑零星種植了一些天然橡膠,黨中央得到這個消息後,決定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大力培植橡膠樹。
1951年初,在周恩來總理和陳雲同志主持下,華南墾殖局成立,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兼任局長。中南軍區分別從駐廣西、廣東、江西、湖南和海南的部隊中抽調出精銳力量,組成兩個師一個獨立團,執行種膠任務。種膠部隊和從全國選調的100名農林大學生、20多萬支邊青年一起,浩浩蕩蕩地分赴雷州半島和海南島,踏上了開荒種膠的艱辛之旅。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都是挑著擔子的,那時候沒有多少車,那就是木炭車,汽油車都很少,光著腳丫子挑著擔子就帶了簡單的行李,就這樣子浩浩蕩蕩,安營扎栽,炊煙四起,那真是壯觀,我可以説是壯觀,我站在路邊上看了真是感動得很,為新的事業。
“響應黨的號召到邊疆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社會主義的列車不能在我們的橡膠樹上誤了點”,那些熱血青年的志願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採訪)橡膠專家 王秉中:那個熱情我一生回顧起來,沒有看到那麼高的熱情,年輕的熱情。
搭草房、睡油布,冒酷暑,戰螞蟥,吃著地瓜秧,天天去開荒!,這些經歷成為第一批橡膠人最深刻的記憶。
(採訪)橡膠專家 張開明:雖然很艱苦,但是這個在我們國家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國家這麼需要橡膠,我們當然要紮根在這裡,把這個事情搞好,所以有這麼個信念。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主持人)原本只能在熱帶地區種植的橡膠,卻要北移到亞熱帶地區的中國來種,種下去能不能活,活了又能不能産出好膠來?在當時緊迫的形式之下,這些問題等不得學術界去慢慢研究探討,中央已經根據生産的需要推算出五年要種膠770萬畝的計劃!,只能迎難而上。當時,海南只有幾處零散的膠園可以採種,要完成規劃中770萬畝的種植面積,種子就是大問題。
從20世紀初開始,海南陸續有華僑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引進橡膠苗,在進行試種。由於管理不善、缺少經驗等原因,這些橡膠樹的成活率並不高,但就是這少數存活下來的橡膠樹,為當時的橡膠培育提供了第一批寶貴的種子。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為了要保護這個種子採種,當時提出來一個口號叫“一粒種子,一兩黃金”。而且一直傳到工人,大家就是很寶貴啊,誰要破壞種子,那就是當反革命啊。
要取得這些貴比黃金的種子,也並不容易。橡膠樹的種子一般在七、八月份成熟,但是不能人工採摘,只能等在樹下,等著它們自然爆裂。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它是天然的撒種。它一乾燥以後,啪一響,三顆種子就飛出去了,飛到哪兒也不知道,扒在草裏面找,一個一個找。
在自然狀態下,熟透的橡膠種子只要落在地上,不出十天就會生根發芽,所以在撿到種子之後,還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它們運到指定的地點去集中育苗。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空軍就搞安二號飛機來回地這麼把它運到海岸,然後汽車就運到在徐聞、在廣西、在雷州半島的北邊、茂名這些地方,然後廣西、雲南當場運走。
(採訪)橡膠專家 王秉中:一空投下來整個種子都散掉了,快撿起來連夜去播種,連夜都要播,那緊張的,那真是什麼任務都好像都是最大最重要的任務。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一粒種子一兩黃金”的口號,深深地印在每一個種膠人的心裏!他們精心地播下種子,寸步不離地守候著小苗。但是,這些小苗能不能順利地長成大樹、再如人們希望的那樣能夠割出膠來,卻還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對於第一代種膠人來説,橡膠的很多習性還都是未知的,因此很多管理技術,也都是在摸索中進行的。
(採訪)橡膠專家 張開明:當時1954年還在爭論,這個橡膠樹是陽性,陽性那就種在陽光大的地方就好了,還是陰性要不要遮陰,要不要栽陰蔽樹還爭論不休。
然而就在大家爭論的時候,1954年冬天,一場災害突然而至!,
採訪王秉中,急性的寒潮,就是溫度突然降到0度以下,這個橡膠樹的葉子都來不及掉,你看到它綠綠地挂在那裏,跟活的一樣,但是過了半個月都枯了,一片山都是枯葉,
那場大寒流帶來的低溫和強風,讓許多地方的橡膠園都遭遇了毀滅性的災害!
(採訪)橡膠專家 王秉中:當時工人就是抱著樹哭得呀,哭,真是很傷心。
(採訪)橡膠專家 梁印東,痛哭的真是抱頭痛哭。
就在人們為此痛心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還有一些小苗居然存活了下來!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海南那邊是,特別海南的五指山以南的是保險的,一點寒害也沒有。
驚喜之餘,大家開始研究這些小苗能夠躲過劫難的原因。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首先是溫度。這些地方多數地勢低窪,光照充足,相對溫度高。
其次就是靜風,這些地方外圍有很多高大樹木,阻擋了大風的入侵,保護了。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就是種植天然橡膠必須要選擇好宜林地,就適合於種植地區,這首要的關鍵,才是個存在不存在的問題。
野生的橡膠樹生長在熱帶雨林地區,那裏除了高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靜風”。
熱帶雨林植被茂密,外來的氣流大多數被擋在了外面,所以雨林裏基本上是沒有強風的。生長在其中的橡膠樹,也就養成了“怕風”的習性。在大寒流中,那些依山靠林生長的小苗,正是因為有周圍的山和林來擋風,才得以倖存。答案找到了,大家對於如何種好橡膠也有了些底。
首先要選擇好適宜栽種橡膠的地點,科技人員把植膠的地點重新選在溫暖、向陽的植被茂密的地方,這些地方光照充足,溫度相對較高,比較適合橡膠林的生長。而為了給橡膠樹營造出一個類似的“靜風”環境,大家想出了種防護林的辦法。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我們橡膠成了一個立體的一個栽種的方法,就是種橡膠必定要種防護林,而這個防護林的大小,它對防護林的走向就跟風的來的風向,跟風力的強弱,這樣子來調整。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根據不同植膠地區風力的大小和強弱程度,防護林的設計也各有不同。最重的風口處防護林甚至達到總林面積的30%,而風力小的地方則相對減到10%甚至5%,防護林採用的樹種也都是有講究的。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根據風口,根據地的這一個農場的風力的大小,以及林段分佈的區域來確定,這就是科學了。
母生樹、桉樹、竹柏樹,這一道道高大而稠密的防風林形成了巨大的防護網,如同一道道墻一樣,為橡膠林築起了擋風的屏障。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就一系列的防護林,覆蓋作物,小方格,這個依山靠林,整個一套的防寒、防風措施,第二,樹的脊薄、施肥,追肥、養牛積肥。
高溫、靜風、沃土,這些條件正是橡膠樹生長必不可少的。具備了這些條件,膠樹茁壯地成長起來。
終於,第一批膠樹可以開割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通過十年的努力,橡膠樹成功地在中國紮下了根。大家艱苦奮鬥、苦心經營算是初戰告捷!!,1960年春節,周恩來總理到海南儋州的中國熱帶作物科學院看望大家!!
(採訪)農業部原部長 何康:那是對我們是一個也是個很大的鼓舞----寫了儋州立業、寶島生根,大為感動-還給我講了你們落戶不夠,你現在是立了業了,還要把這個業搞好。
是啊,光讓橡膠“落戶”中國還不夠,還要建立中國的橡膠産業!而“立業”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橡膠的産量。但是第一批開割的橡膠,乳膠的産量都很低。
(採訪)中國熱帶作物科學院 橡膠研究所副所長林位夫:那個實生樹膠園一畝地就是10來公斤。
一畝地一年才産10來公斤,割一次只有10幾毫升的膠,僅僅能蓋過膠杯的杯底兒!這樣的産量與國內的需求比起來,可謂是杯水車薪!!
要快速提高橡膠的産量,選育高産品種和成了當務之急。此時朝鮮戰爭早已結束,西方的封鎖也已解除,農墾部提出,要採取引進與自選相結合的辦法,從國外引進高産優良的橡膠樹無性係,通過芽接的辦法,選育出適宜我國種植的高産、優質、抗性強的橡膠樹品種。
(採訪)鄭學勤:芽接樹叫無性係化叫克隆化,克隆技術,然後再雜交,一代兩代地雜交,産量一下上來了。
膠樹的枝條上有許多的芽點,把這些芽點獨立出來,嫁接到同樣粗細的砧木上,大約經過兩周左右的時間,芽點變綠了,一株高産橡膠樹也就誕生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採訪)中國熱帶作物科學院 橡膠研究所 所長 黃華孫:這個技術的成功應用使我們國家橡膠樹的良種進程推進了30年,--使我們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趕上了世界的一個平均水平-,-,應該説使得我們國家的植膠業有一個飛躍性的發展。
通過芽接快繁技術,大大提高了膠樹良種化的發展速度。一批批抗風、抗寒而又高産的膠樹很快被擴繁出來,迅速推廣。我國膠乳的産量翻著跟頭往上漲!,
更為令人振奮的是,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個膠園竟然創下了世界産膠國中平均單産最高的記錄!!
廣東、廣西和雲南,地處北緯20到24度左右,在這一緯度帶成功種出高産的橡膠樹,中國創造了世界植膠史上的神話!
1982年,在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國家科委授予“我國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以國家發明一等獎!這個消息一經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發佈,引起了國際橡膠界的極大震驚!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對天然橡膠需求量逐年增加,為此國家提出了“南膠北糧”的發展構想。農業部發出通知,要求全面推行高低頻、高産的新割膠制度:氣室微割。
(採訪)採訪橡膠專家 魏小弟:它主要的原理就是通過乙烯的直接的刺激,一刺激下它增強了細胞對水分養分的吸收,就加快了膠乳的合成,所以就可以每採一次可以比原來成倍或者數倍地提高了膠乳産量。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就發現把一定濃度的乙烯涂在膠口上,膠乳的産量會大大提高。什麼原理呢?以吳繼林、郝秉中夫婦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人員展開了研究。
不久,他們發現一種叫茉莉酸的信號分子,在乳管分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採訪)橡膠專家 郝秉中:就是乳管再生和膠乳再生,我們都有證據證明它是被茉莉酸調節的。
此後,科研人員發現,乙烯利不僅可以加強茉莉酸的活性,促進乳管增多,而且還像興奮劑一樣能刺激乳管排膠。於是人們給膠樹裝上了這種像耳朵一樣的氣室,裏面注射乙烯氣體,之後只要割一條5~8厘米的短短的割線,膠乳就會汩汩地涌出來。
採用氣室微割以後,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了割膠的速度,勞動生産率可以成倍地提高,另一方面,割線短,樹皮受的傷害小,就延長了橡膠樹的經濟壽命。乙烯刺激割,大面積地推廣應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國家橡膠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主持人)從沒有一棵橡膠樹,到超過5萬種的橡膠製品,從單産10來公斤到單産80多公斤,並創下世界乳膠單産最高紀錄,從全面封鎖後的背水一戰到打下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中國橡膠的成功種植,為中國國防、經濟及至政治安全鑄就了牢固的防線,中國橡膠,讓中國挺起了堅實的脊梁。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