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變奏:登頂世界五百強後面臨發展拐點

2010年06月03日 08:59  21世紀經濟報道 我要評論

    記者 詹鈴 深圳報道

    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位列世界五百強之首,但中石油官方仍刻意保持著低調。“對於這類排名,我們沒什麼可評論的。”中石油董秘李華林對記者説。

    但中石油的普通員工卻為此雀躍。“這兩年我們去海外參與項目,在與所在國談判時,明顯感到自己分量重了很多。”中石油海外公司一名員工稱。

    “中石油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主要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大環境。”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説,在他看來,最大並非意味著最強,中石油身為壟斷國企,其業績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家政策。

    “必須等到市場關係理順後,中石油的實力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天相投資化工分析師王雙也表示,“目前,國家正在對資源領域進行一場大改革。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改革,資源稅、特別收益金等的收取,無不將對中石油未來的業績産生巨大影響。”

    天然氣告別微利

    5月31日,國家發改委宣佈,成品油出廠價下調約3%,而天然氣出廠基準價則上調25%至40%。

    “與國際原油聯動,成品油價格下調,早就在我們預期之中,對總體業績的影響不大。而天然氣價格改革,我們已經等待了很久。過去,天然氣價格太低,與國際價格差距很大,相信新政策出臺後,對於中石油加大發展天然氣將是一個很有力的促進。”中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公司一位人士説。

    “我去年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來配合國家調研、研究天然氣價格機制問題。”中石油財務總監周明春對記者説,結論是,國內天然氣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天然氣平均價格水平。“我們參與這個項目的目的,就是希望配合國家建立一個能夠反映天然氣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市場機制。”

    天然氣的微利時代將一去不返。一升一降之間,中石油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中國石油股份公司2009年年報顯示,其現有的資源儲備中,天然氣已佔據了半壁江山。而在整個中國天然氣市場,中石油的儲量佔到83%,産量佔到70%,管道份額則為77%。據國信證券測算,此次提價後,中石油的凈利潤將增加86億至130億。

    這還只是天然氣價格改革的第一步。在平安證券研究員伍穎看來,“與國際相比,國內天然氣價格有50%以上的上調空間。”

    “對中石油來説,只有一整套價格機制形成後,才能完全體現出這個天然氣霸主的市場價值。”國信證券分析師嚴蓓娜表示。

    資源稅暴增400%

    不過,石油、天然氣的“稀缺性”,也意味著中石油在獲得資源時,需要支付更高的代價。

    在天然氣提價僅兩天之後,6月2日,國家財政部又宣佈,從新疆率先試點的“資源稅改革”,將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由原來的“從量計徵”改為“從價計徵”,稅率為5%。
此前,新疆的資源稅所産原油的稅率為30元/噸,天然氣的稅率為9元/千立方米。東北證券分析師王偉鋼測算,“以上稅率,如果換算成從價計徵,相當於60美元/桶的原油價格和0.90元/立方米天然氣價格實施1%的稅率。”

    “執行5%的稅率後,稅款將增加400%。原油生産成本將增加2.4美元/桶,天然氣生産成本將增加0.036元/立方米。”王偉鋼説。

    而新疆只是一個開始。多位業界人士均表示,國家全面理順資源稅費機制的大幕,即將拉開。

    周明春坦言,“希望資源稅的出臺能夠平衡好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係。我們的油氣田全分佈在省份和區域上,所以,處理好與地方的關係,對我們很重要。”在資源稅改革之前,由於中石油等資源型企業大多是央企,利稅大部分上交中央,而提供資源的地方,卻沒有得到太多回報。

    據國信證券測算,新疆資源稅改革之後,中石油需多付出23億,而若推廣至全國,中石油則將多付出128億。

    “天然氣價格上調和資源稅增收,對中石油的影響基本是可以對衝的。”嚴蓓娜説。

    暴利稅“補償”

    “如果資源稅向全國全面鋪開的話,很可能未來石油特別收益金(即暴利稅)也將隨之調整。”中石油一位人士説。

    在周明春看來,資源稅的調整涉及到三方利益,即國家、地方和企業。因資源稅稅率提高而受損的中石油,或將在“暴利稅”上得到補償。

    所謂特別收益金是指,在國産原油銷售價格超過一定水平時,國家按一定比例從超額收入中徵收的特別收入。2006年,這一“價格水平”(即起徵點),為40美元/桶。

    “中石油一直在配合國家進行這方面的調研。我們的意見是,資源稅要和其他資源稅費性質的稅種一併綜合考慮來進行調整。比如説,礦産資源補償費、特別收益金,如果這些不同時調整,對産業的健康發展將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周明春説,“我們一直在反映這個意見。”

    湘財證券分析師王強認為,“未來,石油特別收益金的起徵點可能將上調至60美元/桶。在實施資源稅改革的同時,提高特別收益金起徵點,相當於將收益金讓渡至給地方的資源稅,由此實現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既回報了地方,又理順了稅費機制,並且使企業總體稅費負擔不變。”

     壟斷的屏障

    登頂世界五百強的中石油,在國內,卻幾乎“無人喝彩”,它的地位更多的被視為“壟斷所賜”。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幾大國有能源巨頭,控制著中國99%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上遊資源,其他國有及民營企業,只能參與中下游産業鏈的競爭。

    但壟斷正有被瓦解之勢。5月13日,國務院發佈的“新36條”明確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天然氣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開展油氣勘探開發。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

    此前,國內民營資本已介入地方煉油,城市燃氣管道建設、運營和銷售,成品油批發和進出口,以及成品油零售和石油倉儲領域。一些民營石油企業還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進入石油開採業。

    “現在,民營企業對於參與到石油天然氣上遊領域積極性很大,雖然,現在好的區塊都已經被中石油等幾大巨頭瓜分完畢,但新發現的區塊以及現有的低品質區塊,民營企業可以參與進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研究室主任陳永傑説。

    但董秀成表示,“‘新36條’具有更多的象徵意義,表明我國是不限制民營資本進入該領域,但政策開放後,至少在未來幾年,不會對中石油的業績造成影響。”在他看來,動輒數以百億甚至上千億的投資,是民企進軍石油、天然氣上遊、中游的最大障礙。

 

責編:任威風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