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靠賣藥賺錢是患者災難

2010年06月02日 09:26  北京晚報 我要評論

  15.5元/瓶蘆筍片到醫院賣到213元/瓶、成本不到4元的恩丹西酮在醫院的零售價是每支80到90元,利潤率高達1300%至2000%,這兩則消息只是“看病貴”這座冰山上的一角。每開出一支通用名為氨曲南的藥品,醫生可拿到6.5元的回扣。寧波市第一醫院“回扣清單”的曝光,則讓人們看到藏在海水下面的冰山。

  我在昨天的時評裏説,醫院執行國家規定,在185元的蘆筍片供貨價基礎上順加15%,醫院並沒有錯,“重拳”也打不到醫院身上。醫院是物價局制定高額供貨價的獲利者,一瓶蘆筍片,在15.5元出廠價基礎上加價15%,還是在185元供貨價基礎上加價15%,究竟哪個更讓醫院賺錢,利潤更大,相信小學生都能算明白這筆賬。醫院當然願意供貨價越高越好。我在上週四時評裏給治理暴利藥開出一張簡便有效的藥方,藥品從出廠價到患者手中加價不準超過一倍,中間環節愛怎麼倒騰、扒一萬次皮也甭管它,因為物價局説人手不夠管不過來嘛。人手不夠管不過來要想解決的辦法,制定好政策交給患者去管,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讓人民去監督,這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百戰百勝的重要法寶。

  醫院賣藥,方便患者,自己也掙點錢,加價15%的政策並不壞,毛病出在沒有規定好在什麼基礎上加價。只要規定醫院只準在出廠價加價15%,這一條不但管住了流通環節不從事生産靠倒買倒賣發病人財,也基本上能夠管住醫生拿藥品回扣的問題。同時,連物價局利用公權力尋租的問題也基本上解決一半了。就這點水和這點泥,怎麼倒騰,也不許出了出廠價加價一倍的圈,我這已經是放大的圈,藥品到了藥店的圈。醫院加價15%應當在出廠價基礎上畫圈。醫生要在醫院加價15%裏拿回扣是很難的,藥廠要從自己利潤裏另拿一塊由醫藥代表給醫生,藥廠也不容易,那要大幅度提高藥品出廠價。原材料成本是可以核算的,同類藥廠互相有競爭,中外藥價有比較,出廠價也不可能大幅提高。藥廠畢竟數量有限,進入門檻高,物價局只要管好出廠價就行了。

  醫院靠賣藥維持經營、醫生靠賣藥維持生計甚至發財,這是一場帶有根本性的災難。種藥的、制藥的、研發藥的、倒藥的,都可以靠賣藥為生,因為本行就是藥,醫院、醫生的本行是醫,雖然二者有關係,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但終究不是一碼事,一個是井水,一個是河水。醫生有處方權,該不該吃藥、該吃什麼藥、吃多少藥、怎麼吃藥,誰都要聽醫生的。醫生要聽醫術的,憑醫術決定。倘若醫院、醫生聽藥廠的,聽醫藥代表的,聽回扣的,那就全完蛋了。不該吃的藥、不該開的藥、大處方、大劑量,一齊上,衛生部再擴大一萬倍也抓不過來,最倒楣的還不是患者的腰包,而是患者的性命。請想一想吧:假如醫生不是憑著醫術吃飯賺錢,而是靠賣藥發財,誰還肯花心思鑽研醫術?醫療事故還不是層出不窮?不管新醫改、舊醫改,不管醫改怎麼改,只要不把醫院和醫生導向憑醫術立院、立身,醫改註定是不能成功的。一著棋錯了,滿盤皆輸。醫術是個綱,其餘都是目。綱舉目張,綱舉錯了,目能好到哪去?

  毛主席在《紀唸白求恩》一文中説過:“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把醫生搞得不以醫療為職業,不對技術精益求精,而是以賣藥為職業,對回扣精益求精,讓醫術高明的人無出路,這是以往醫改的大失敗所在,更是新醫改的前車之鑒。殷鑒不遠,教訓猶存,三思而後行啊。

責編:張福偉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