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和而不同 通變則久

——盧沉先生的藝術觀與學術觀

發佈時間:2013年03月07日 16:2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家或學者,在藝術或學術實踐中,都無法回避一個矛盾,即傳統的繼承與當代的創新。在某種意義上説,他們的存在價值,就是在當時的歷史局限中,實現變革,突破這個矛盾。我們今天看到的文化藝術發展史,就是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藝術家與學者們,突破歷史局限的成果彙編。

       20 世紀80 年代的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帷幕拉開之際,對於負載著幾千年文化積澱走向現代的中國傳統藝術的改革,還必然面對專業群體中固守的文化觀念的慣性,以及長期極左思潮造成的思維定式形成的巨大阻力,舉步維艱。面對中國畫向何處去的現實,沒有開放的心態,便在困惑中徘徊;沒有豐厚的學術底蘊,便在茫然中卻步;沒有熱情與膽識,便只能在冷漠中觀望。即使參與其中,如果不具備宏觀審視的辯證目光,也會由盲目走向偏執,膚淺地把現象當本質。或以固守前人的表現模式為“繼承傳統”;或以描摹西方藝術的表現模式為“現代創新”。形而上學、人為地將二者對立起來,陷於爭論不休、僵持不下的困境之中。

       這是中國畫處於走向現代的起步與轉型的關頭,在水墨藝術創作與全國高教中國畫專業教學的現代探索中,面對機遇與挑戰。盧沉先生是走在前列的最勇敢的實踐者與開拓者。他在80 年代初的隨筆《關鍵是思路的突破》中寫道:“中國畫的現代化,創造新的富有現代感的民族風格,是個艱巨而偉大的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幸趕上振興中華、百業待舉、勇於革新的時代,是值得自豪的。”在他的眼中,這是民族文化的大業。自覺的使命感使他毫不遲疑地投入其中。這個信念始終貫穿于他的藝術探索、學術思考和專業教學中。1990 年出版的《盧沉論水墨畫》,便是由他的講稿、隨筆和學生們的聽課筆記摘錄彙編而成的一本小冊子,雖不甚起眼,卻有極高的含金量。是博學與智慧的結晶。任何閱讀過它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一位敬業導師和開拓者的真誠與睿智。盧沉先生的藝術思想和教學思路絕不是即興地追求時尚,而是基於他多年來對傳統文化的宏觀審視和豐厚積澱,以及他長期以開放的視野,對國外視覺藝術關注研究,並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不斷地反思與探索,經過慎重嚴密的深層思考而形成的。

       針對專業界固有的“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的藝術觀和學術觀,在實踐中産生的封閉與局限性,盧沉先生以開放的全方位的眼光,提出了“在現代的基礎上發展”的藝術觀與學術觀。他説:“我説的‘現代基礎’,既包括幾千年的國粹和近幾十年來中西結合的‘新國畫’,也包括全人類業已創造的文化財富,包括那些我們正在接觸、學習、研究還不太理解的東西。”“我贊成魯迅先生主張的‘拿來主義’。縱的繼承也要,橫的移植也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歸根結底,無論古今中西,要為我所用。”

       中國畫的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奏效,專業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他認為中國畫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嚴重缺陷,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必須通過改革實踐撥亂反正。他不但旗幟鮮明、直言不諱地闡明自己的觀點。並在工作室的教學中,倡導現代教學觀念,調整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方法,努力營造一個開放、寬鬆、互動的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專業學習空間。他率先在工作室開設的《書法篆刻》、《形式分析》、《水墨構成》、《技巧與製作》等專業課,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在中國畫藝術實踐和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滿足於對傳統表現模式膚淺繼承的現象。盧沉先生精闢地指出:“沒有創造就沒有傳統,無數創造的環連成傳統的鏈。今天的傳統是前人的創造,今天的創造就是將來的傳統。傳統的代表是一大群偉大的革新者,而不是因循守舊者。”“創造,離不開傳統。創造不能建立在無知的基礎上,只有傻瓜才拒絕向傳統學習。學習就是繼承。但不能説學習是為了繼承,繼承本身不是目的。學習傳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創造。”“首先要吃透傳統。”“要找到民族靈魂。”“繼承什麼呢?能繼承的只能是創造精神,以及在今天還富有生命力的審美理想。”同時,他認為水墨藝術對傳統的學習與繼承不能僅局限于文人畫,必須把目光投向民間藝術。民間藝術在審美內涵與語言表現力方面的優秀傳統,是絕不能忽視的。“什麼是民族化——民族感情、鄉情。國畫的革命在於面向我們民族的民間傳統,吸收營養。”

       他以深邃的學術眼光,探索水墨藝術語言的本質要素,提出要“重新認識傳統”。指出當時專業教學中存在的重要缺陷。“傳統也沒有認真地吃透。”“書法教學並沒有納入正軌,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傳統繪畫本身,對水墨畫的藝術語言,形式構成也缺乏科學的分析研究。因此,對傳統的學習難免流於低層次的模倣、複製式的臨摹。”並從現代教育觀念和藝術心理學角度,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普遍認可的教學方式産生的弊端,“中國畫長期陳陳相因的關鍵,在於學畫強調從臨摹入手,而不強調個性,這是舍本求末。”書法“是中國藝術的特異寶庫,在形成中國繪畫特有的審美趣味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它的地位好比是人的心臟,極其重要,可以説不懂書法就無法欣賞中國畫。”書法入畫“最富有民族特色”。又指出:“中國傳統藝術,向來注意構成”,“非常重視形式法則、筆墨效應的研究,凡大師都有很強的構成意識。”他的這些觀點,為傳統藝術教育的深化,打開了新思路。

熱詞:

  • 盧沉
  • 藝術
  • 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