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王迎春:中央美院要給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10日 17:5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在教學方面可以説沒有發言權,因為從來沒有搞過教學。所以關於怎麼樣教學和課程設置方面沒有什麼經驗。但是通過我們幾十年的實踐和我從學校畢業之後對於學習中國畫的一些經歷和體驗,以及教訓,我有些感想。我接觸黃胄先生,他總覺得自己的傳統學習不足。因為他是自學出身,所以他先從生活入手。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補傳統。我可以説是科班出身,都深深感覺到當時在學校裏傳統的基礎打的還是不夠。我有幸學了一點,我們在大學的時候學校裏面安排了一些傳統繪畫課程的學習,所以我們對於傳統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都做了一些臨摹和研究,所學的一點傳統在我一生中從事中國畫實踐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覺得時間太短了,況且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勞動與運動佔據很多時間,傳統繪畫的山水、花鳥課單元臨摹,以及古代人物畫的臨摹並不很多。但是畢竟學習了。我不太同意把美術學院定位為培養精英、大師的地方。我認為美院是給學生打基礎為主要任務。在學院接受全面的基礎教育非常重要,基礎越紮實,越寬泛,越容易出大師。

       什麼基礎呢?我在學校的時候也很重視基礎課的學習,但是由於課程的設置受到當時時代的局限,所以基礎課的安排是不是科學?是不是符合我們整個中國畫發展的需要,很有必要重新研究。比如説過去我們強調基礎訓練主要指造型基礎,特別是素描基礎,我要畫人物畫,我就要學好素描。畫中國人物畫覺得明暗素描不夠了,就學一些其他的結構素描,僅僅如此。在造型上很下功夫。但是對於中國傳統的造型規律,中國傳統其它方面的基礎學科,教學大綱裏安排的就很不足。後來的社會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這個太重要了。很長時間以後,可以説在近百年以來,關於中國畫方面的討論和大辯論此起彼伏,潘天壽提出來中西繪畫應該拉大距離;徐悲鴻提出來要中西融合,也有其它的觀點,中國畫界的幾十年爭論,結果是每一家都出了大師,徐悲鴻也是大師,潘天壽也是大師,都作出了成績。究竟誰對誰錯呢?我怎不能以對錯而論,只能予和而不同,沒有脫離中國畫的根本。實際上我們也根本沒有把中國畫整個概念搞明白、搞清楚。很長一段時間把中國畫叫成水墨畫,是周總理當時想和西畫有所區別,而定名為中國畫。叫水墨畫也不是不可以,然而又似乎缺少什麼。因為人們頭腦當中要對中國畫有一個總體概念。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些人在學習中國畫時,比如説我學的是董其昌,我就認為董其昌是中國畫的代表。他學了石濤,他就認為石濤是中國畫的正宗。對於我們五千年中國畫的總體面貌是不是有一個總體概念呢?往往含混不清。我們認為在中國畫學院要把這個概念給學生講解明白,儘管在中國畫教學中不可能把每家每派都學得很好,但是要讓學生了解。對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沿革,各家各派的風格、技法、表現精神,整個面貌腦子裏面應該有一個概念。儘管表達不出來,但是要給學生有一個中國畫傳統理念。給學生建立傳統繪畫的哲學思想論觀念,這是首要的。這個基礎必須在大學裏牢固地樹立。起碼我們的老師能夠把中國畫的理念給學生比較科學系統的講明白,什麼是中國畫?什麼是中國畫的精神?什麼是中國畫的形式語言?形式語言和精神還是有區別的。現在所謂的繼承,很多的學員就是模倣中國畫的皮毛。把古代的一些傳統山水畫裏的山頭搬來搬去就是中國畫了。我們花鳥畫是離開古人不會畫了。所以應該對中國的傳統繪畫從理論上,美術學院有責任和義務把中國畫的傳統理念和形式法則、技巧演變梳理成體系。

       還有筆墨問題,吳冠中説了“筆墨等於零”,許多人就批評他。可是最後我想聽聽究竟能夠把中國畫的筆墨講清楚的又有誰呢?潘公凱有文章講筆墨問題,我覺得很好。我還沒有看到別人把筆墨講得那麼清楚,能夠説服我。中國畫的筆墨究竟是什麼樣的?這些問題我覺得非常重要。就是我們中國畫學院有這個責任,把這些理念給學生講清楚。另外教學安排把中國畫傳統古典繪畫的基礎的課程設置加重一點,讓學生畢業的時候對於中國畫的傳統藝術有一個全面的概念,而不是支離破碎的,或者根本是模糊的。

       第二點我要談一下關於技術和藝術的問題。我覺得我們美術學院僅僅四年,高中畢業之後考大學,還仍然是個學生,過去説大學裏只講技術,不講藝術,包括國外的很多大學也是,認為技術的東西不應該學,應該學的是藝術、學創造。我個人感覺大學裏技術必須要學,如果不學點技術,學生到了大學一進去就搞創造,那他進大學幹嗎?在家裏創造不也行嗎?進了學院之後就是要學點技術,掌握用“柺棍”,老師要教給怎樣用他這些“柺棍”,我們美術學院不可能把中國傳統藝術裏各家各派的技法系統地讓學生掌握,給學生介紹,學生可以選擇的學,但是介紹是我們中國畫學院的任務,能夠把它簡明扼要地介紹,宋代的山水、宋代的花鳥、元代的花鳥、文人畫的潑墨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古代有很多技法我們沒有掌握,因為都是師傅帶徒弟,很多技法根本沒有傳下來。我們學院裏要不要研究古代畫家的哪怕是使用工具、材料的技法?我曾聽老師講過,前輩畫家在紙上上顏色,中國畫的顏色要上多少遍,不能一次上厚,怎麼打底色……非常具體的東西在學校裏如果沒有老師傳授根本就不知道,傳統技法失去的十越來越多,我感覺到非常遺憾。所以,中國畫學院應該有個中國畫學,應該研究我們傳統技法究竟有哪些,我們把它系統化,總結出來,作為我們學院很重要的教學內容,這可以説就是傳承。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引導學生的創造力。過去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學校裏容易忽視和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往往大家畫得都是一個模樣,學生只會寫生而不會創作,畫個頭像可以,畫個課堂作業可以,讓他創作就犯難。我們應該大大糾正過去教學中的缺陷和弊病,我們應該加強和引導學生如何在創作方面加強修養,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這是很重要的。兩方面的關係如果能夠處理好,我認為是最理想的教學模式了。

       最後一個問題,齊白石説“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我説這個題目是希望在美術學院要打基礎,不希望學生學老師的個人風格,老師的風格和樣式、形式其實是老師的著作權、老師的專利,如果學了老師的風格,其實是沒有前途的,應該學最基本的東西。個人風格要在自己實踐當中創立。希望我們美術學院不要培養這樣的畫家,就是跟哪個老師就是哪個老師的風格。再一個希望,因為我們學院裏培養的是學院派,學院派和師傅帶徒弟、和自學成才是不一樣的,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他接觸的面非常寬闊,學院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博學的平臺和條件。在學院裏可以博採眾長,吸收的東西肯定是比較全面的。“一招鮮吃遍天”,這樣面太窄。我希望基礎打的越寬、越紮實、越好,這樣才能站的更高,才可能出精英。

       李可染先生説對於傳統要用最大的毅力打進去,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我給自己補充一句,對於西方藝術應該用最大的熱情走出去,以最大的自信走回來。我們不僅僅是對於傳統,我們對於整個世界的藝術也應該有全面的修養。我同意潘公凱院長搞中國畫也研究現代藝術,因為不可能脫離我們當下所處的環境。我就提這幾點建議。我覺得中國畫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生命力是非常強的。中國畫未來的發展是非常輝煌的。只要我們把中國畫學院搞好,將來中國畫就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前景。
 

 

熱詞:

  • 王迎春
  • 中央
  • 美院
  • 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