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世紀80年代,中國畫壇上曾優美地劃過一道雙魚星座的軌跡。
國畫家楊力舟與夫人王迎春,以其共同作的巨幅作品《太行鐵壁》、《黃河在咆哮》在中國美展上分別榮獲大獎,這一對畫壇伉儷以其雄厚的實力震動了當時的中國畫壇。美術界認為這兩幅巨作,在百年中國畫的歷史長河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1942年楊力舟與王迎春同年同月生於山西,後與王迎春一道進入西安美術附中,一道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又一道考取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的研究生。時代的使然,他們格外崇尚俄羅斯美術中那種崇高的紀念碑式語言和宏大的史詩感。他們創作的《太行鐵壁》、《黃河在咆哮》、《戰火中的姐妹》等一系列巨幅力作,記錄、反映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悲壯的歷程和人與自然搏鬥的永恒主題。他們用岩石般的大筆觸造型,刻劃了許許多多有血有肉的人物,筆墨揮灑之間仿佛是京劇舞臺上的動作大師,既酣暢淋漓又收放自如。在向冠軍衝刺的跑道上,這對實力派畫家成為當時中青年畫家隊伍中的領跑者。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當代畫壇星光燦爛,楊力舟作為那一代畫家中的佼佼者依然站立在潮頭。
早在西安美術學院求學期間,楊力舟就打下了紮實而全面的基本功,並紮根西北及黃土高原,將其作為創作園地。他筆下的《鄉間小路》、《翻過一道溝再過一道梁》、《黃土情》等反映北方農民生活的作品,不僅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而且還滲透著對那片土地的真摯感情。此後,他的創作都沒有離開散發著泥土清香的土地。
在他近期的作品中,我們不僅品味出他依然純樸的繪畫風格,同時也看到他的創作語言向更寬的領域拓展。
《陜北牧歌》是幅長卷——白雲下近百隻羊或隱或現地在浮動,山坡上背著書包的放羊娃在嬉戲,神態各異的陜北老漢在陽光下快活的吹著嗩吶……這不僅是畫家有關童年生活的記憶,也是這個蓬勃向上的時代對他心靈的感染。用筆上,畫家一改斧劈刀刻、岩石般造像的手法,代之以中峰勾勒出毛茸茸的皮襖,邊鋒輕快地掃出嫩綠的小草和老漢飛揚的鬍鬚,色塊兒的暈染也興過去歷史題材作品中大板刷橫掃出的體塊不同,變得溫潤、輕快起來。《草原姐妹》、《春牧》等一系列作品中流露出的濃郁民俗風情也讓人感到親切和愉悅。
而在“奔馬”系列作品中,更能明顯地看到其繪畫語言既保持了原來的寫實風格,但又向色彩、律動、表現楊力舟畫了許多馬的速寫,對馬的運動特徵和馬本身的美感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被內蒙古草原上馬背少年那種難強、豪放的氣概所感動。他特別喜歡那達慕大會上,英雄健兒、男女小騎手賽馬時挽韁待發的時刻:馭手英姿勃發、烈馬長擠成一橫排的馬隊,瞬間就拉開了距離,再後就形成為一條流線。流暢的線條,明暗變化是的色塊、幻化出奔馬的動勢,就好像草原上奏響的一曲人與馬命運交響的頌歌。畫面中草原上的陽光也有透明的感覺,整體體現的那種飄逸灑脫的浪漫氣息令人賞心悅目,精雕細琢的勾線、潑墨潑彩中,色塊構成的力度迸發出內在的力量。
畫人忌諱千面,畫馬容量雷同。
難能可貴的是,在《飛動的彩雲》、《騰飛萬里》等一系列奔馬圖中,楊力舟追求細節,追求變化中的難度。
每個人物各具神態概括誇張,表現動勢調力度,省略了衣服紋理的細節,大有“衣帶當風”氣勢逼人之感。人和馬既變型又合理,每匹馬哪怕是在小小鬃毛的細節上都追求形與色、筆與墨的變化。這些都顯示出楊力舟在創作規律上獨具匠心的把握。
楊力舟不僅在國畫藝術創新上融會中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中國美術館事業的發展上也嘔心瀝血,備受人們敬重。
早在1989年楊力舟就開始任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一職。在職期間,為了使這座國家最高藝術殿堂適應社會及廣大美術家的需要,他為美術館的維修而忙碌,為美術館的裝修、改造、擴建工程奔走呼號;為了引進外國優秀美術作品來中國展出,他不斷地尋找契機與兄弟單位合作,舉辦了羅丹、夏加爾、米羅等若干世界級大師的藝術作品展覽及全性和個人展覽近兩千個。
為讓人們領略非洲木雕藝術的風采,1999年他受文化部的委託,與五人小組又像淘金者一樣,奔赴遙遠的非洲,遴選藝術精品。當近200件黑木雕“非洲藝術大展”如期舉辦時,幾乎轟動了京城。1996年世界五大收藏家之一、德國的路德維希夫婦把自己收藏的價值2700萬美元的117幅作品捐贈給了中國(路德維希夫婦家族從祖父時起就開始收藏中國的瓷器)。楊力舟以一個藝術家的真誠和對中國美術館事業的責任感取得了老人的信任。捐贈儀式上,當江澤民總書記的手與德國總統赫爾佐克的緊緊握在一起時,中國美術館結束了沒有一件國外藝術藏品的歷史,13億中國人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與中國友好的熱愛藝術和平的德國老人。
繁忙的行政工作,切割著楊力舟創作的時間,然而,中國有句古話“天道酬勤”。
楊力舟大量的書法作品都是在辦公的間隙中寫就,許多速寫就是在出國、出差的旅途中畫出。在貴州出差期間,只有五分鐘的空閒,他也會掏出本子站在那兒寫生,六天的時間,他畫了30幅小畫,無論是用牛角為遠方客人敬酒的苗族姑娘,還是吹著一米多長喇叭的瑤族小夥兒,全都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在非洲6國的30天旅途中,楊力舟留下了近300幅速寫。日前已有《楊力舟速寫集》出版。數十萬字的美術館學論和美術評論文章也是在繁雜的事物間隙完成的。
楊力舟是一位非常勤奮又對自己要求嚴格的藝術家,他認為“雙肩挑的畫家必然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作為專家型的領導幹部,學術與藝術上不求進取就沒有發言權,徒有虛名就會變成欺世盜名,所以只有像奔馬一樣馳騁,才能不斷進步。”
西方哲學家尼采説:“只要你站在那裏,深深地挖掘,下面必有清泉。”楊力舟就是這樣一個鍥而不捨、哪怕用耗費生命的方式也要找到藝術清泉的人。(作者: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