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王蒙:一個畫家的心得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5日 14:2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華讀書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巍巍的太行山,滾滾的黃河,在楊力舟、王迎春夫婦筆下熔鑄成震撼人心的《太行鐵壁》、《黃河在咆哮》,這些中國畫作品不僅確立了二人在畫壇的地位,也贏得了“黃金搭檔”、“男女混合雙打優勝”、“畫壇賢伉儷”等美譽。這一類作品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濃郁豐厚的生活底蘊、深刻感人的人物形象、雄健陽剛的氣勢與力量。

       我與楊力舟相識是在文化部工作時。這個生在山西、長在蘭州、學習在西安的畫家,這個從大西北走出來的高個子是那樣謙虛樸實,認真敬業。他長期生活在農村,表現的大多是北方農村生活,雄壯渾厚、質樸凝重,成為他們個性和情感的真實流露。楊力舟、王迎春夫婦在粉碎“四人幫”以後,撇下幼小的一雙兒女,考入中央美院國畫係研究生班深造,得到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等等名師的親授,藝術修養提高了很多,創作也進入旺盛期,獲得好幾個全國性獎項。就在他們各方面走向成熟、創作勢頭正勁時,又服從工作需要,參與籌建中國畫研究院,後來楊力舟又到文化部藝術局任美術處處長。他成為“雙肩挑”人才。他那時屬於年輕幹部,在部裏負責聯絡、協調等行政工作,廣泛地與美術界聯絡,但他同時堅持創作,做到業務、行政兩不誤。由於責任心的驅使,從1989年以後楊力舟開始寫一些文字,用他的話來説,“工作需要,又不敢讓別人代筆,不得不寫,就這樣寫了數十萬字。”今天選擇其中一部分集成冊子,我粗粗讀過,深為一個畫家能這樣辛勤書寫而欣慰,更為其全面的理論追求而讚美。

       楊力舟和王迎春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從生活的點滴中敏感把握藝術創作的興奮點,在激情創作過程中,又留意記錄構思過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統領、駕馭不羈的創作激情,從而在多次反復中找到創作的最佳狀態。從他們的創作總結中,讀出創作的艱辛和勤奮:他們從學生時代起高度重視繪畫的基本功訓練,腳踏實地地從生活中汲取營養,畫出他們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他們更注重學習、領會前輩大師的藝術精髓。進入新時期他們視野更開闊,博採眾長,沒有門戶之見,傳承、發揚精湛的傳統文化,吸納、融合優秀的西方文化,努力掌握藝術的真諦。他細緻入微地剖析齊白石繪畫的創作方法、革新精神,是基於多年臨摹經驗,仔細揣摩、體味,並結合自己的繪畫實踐,有感而發,對其筆墨、立意、韻味感佩不已。而對羅丹、畢加索的藝術激賞又是“為我所用”的“拿來主義”,也看出他對西方藝術發展的深度關注和認識。還有他對當前中國畫現狀的擔憂,如藝術標準模糊、傳統精神失落等狀況,但更多的是對百年來藝術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以及對發展前景的憧憬和建議。這説明楊力舟是一個治學嚴謹、少空談、重實踐,而且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社會責任感很強的藝術家。因而這些學習筆記和創作總結,作為他和王迎春在實踐中的積累很有意義,其思路是在運筆落墨中的真切體驗,有的還是教訓,便更加真切透徹。

       師道尊嚴,尊敬師長,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楊力舟一向尊師重道、關愛友朋、獎掖後進。在為很多老畫家舉辦畫展時,他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對過世的前輩進行悼念,對在世的大師給予頌揚。有的人教過自己,有的老畫家雖然沒有面授機宜,但是他們貢獻卓著,是楊力舟崇拜、敬重的師長,他都對他們精湛的藝術、高尚的人品讚嘆不已。有些同輩畫家或年輕一輩有作為的畫家,他也能作為自己研究、學習的對象,並就此寫出學習心得或見解,恰當地給予評價。他認為名家名作就是傳統藝術的精粹、民族文明的見證,自己有責任去宣傳、推廣。他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作為一家之言,對研究百年來的中國美術史,對推動美術界的爭鳴或創作繁榮也很有價值。

       在1989年的3月份,由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個現代藝術展之後,文化部黨組委派楊力舟去任副館長,主持日常工作。這時我和他有一次正式的談話。我提出“對藝術問題要謹慎,遇事冷處理,不要釀成事件。”“很多藝術現象用常人的眼睛不能接受,不能説好,但也不要輕易加什麼‘資産階級’、‘沒落’的帽子”……後來我聽説楊力舟經常在美術館、還有別處講這樣的觀點。他上任後,在舉辦畫展、組織評獎時,嚴格把關,使美術館走向穩定發展。他把美術館管理當作一門學問去研究,由於在中國沒有先例可循,又不能照搬西方,因而他在實踐中去總結,寫了若干篇有關美術館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在中國社會的客觀實際中應對策略與治館方略的論文。我覺得這些在實際工作中間摸索出來的東西尤為可貴。比如,他提出中國美術館創建過程的三階段,即大樓新建,只有館舍,就以接待臨時展覽為主,此為第一階段;藏品積累到一定程度,陳列與臨時展覽兼及,為第二階段;固定陳列為主,臨時展覽為輔,為第三階段。這對急於求成者頗有借鑒意義。

       楊力舟同志在特殊的時刻到美術館赴任,十多年來經費靠自籌,經歷了兩次大修工程和新建藏畫庫的工程,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還努力促進美術館的國家級形象和現代化水準的提升與發展,全面論述美術館功能、收藏標準與重要性,不斷地奔走呼籲,爭取各界支持,肯定中國美術館40年來的成就,提高大家的信心,多次上書提出要改造美術館硬體、軟體的嚴重缺陷,強調改擴建的必要性、緊迫性,力主由小到大走擴建美術館的路子,這樣更符合中國國情。今年美術館維護改造工程順利竣工,在完善功能上推動美術館的全面革新,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開端,更以固定陳列的確立為標誌,使中國美術館取得了歷史性的飛躍。

       楊力舟勤勉刻苦,筆耕不輟,繪畫、書法佳作頻出,也即將結集出版。今天結成冊的文集,是對他的藝術創作和美術館管理實踐的回顧,令人高興。

       (作者:王蒙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協原副主席 )

熱詞:

  • 楊力舟
  • 藝術家
  • 國畫家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