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穿越黃河的交響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5日 14:1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美術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我注意到楊力舟在相關媒體接連發表長篇評述,縱論丹青得失,鑒往知今。例如《中國畫人物畫的當代性與未來展望》一文中,他系統分析了20世紀以來所取得的歷史性突破,幾代人不懈努力,譜寫了輝煌的時代篇章,同時也面臨嚴峻考驗。這種考驗既來自畫界自身,也來自社會大環境的深刻影響。社會的價值觀發生混亂,影響了中國畫傳統精神在實踐中的方向性、深刻性,而變得搖擺不定,要麼復古,要麼西化,在躁動不安中不可避免地滑向平庸低俗,缺失了應有的精神燦爛。在這個特殊時期、特殊階段,需要一批思想深刻、技藝精湛而又勇於為國效力、勇於對當代美術事業盡職盡責的骨幹畫家挺身而出,砥柱中流。

       隨後,我又讀到他的大部頭文集《藝苑摭言》。我到府上採訪,見他案頭上堆滿資料。這種做學問的狀態,使我感到楊力舟又回到了學生時代,作為學者型畫家,正在找回一顆年輕的心。以其博學儒雅,精研不輟,精通業務而受人尊重。他是一位天生好學之人,放下美術館館長的擔子後,並沒有感到輕鬆,而是以其豁達包容的個性,踏實認真的一貫作風,繼續其在藝術上的不懈探索及對美術事業的深切關注,依舊重任在肩。就他的秉性、經歷以及在特定崗位上養成的責任意識,最大的擔子莫過於為中國畫之人物畫的時代作為添磚加瓦,對它的發展進程有所推動。

       路經黃河

       1942年,楊力舟生於山西臨猗縣一個農民家庭,因為貧病交加,一歲時母親被盲腸炎奪走了年輕的生命。據後來大人們告訴他,母親在臨行之前,還把他抱在懷裏最後一次喝下她的乳汁。5歲時,楊力舟過繼給姑父母。姑父當時的職業叫“熬相公”,在一些布店、雜貨店之類商鋪賣貨物,解放後改叫店員。

       1947年,兵荒馬亂,5歲的楊力舟由山西老家投奔蘭州的姑父母,從風陵渡乘坐捆在一起的棉花包上漂流在黃河的激流中,沿岸不時響起槍炮聲,他甚至見過飛機超低空飛行、瘋狂掃射的情形。年幼的他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經歷了喪母之痛、經歷了戰爭拉鋸,你來我往的慘烈搏殺,哀嚎聲不絕於耳,嚇得他緊緊抱住姑姑的腿。那種情形,終生難忘。

       黃河由青海發源後一路東下,千回百轉,奔大海而去。途經的第一座大城市是蘭州。河水將城市環繞、分割、滋養著。他在蘭州住了10年,從小學讀到中學。學校舉辦夏令營,孩子們最愛去河心島——雁灘、馬灘。河水在有些地段陡然折轉,改向的過程中會形成大片河邊灘塗及河心島。島上有多種果樹。水光樹影,瓜果飄香,到島上度假的情景同樣終生難忘。灘塗水淺,渡船難以靠岸,行人要靠船夫背上背下,船夫們赤身裸體。問他們為什麼不穿衣服?回答説,我們就一套衣服,打濕了就沒穿的了,出工、收工時穿什麼?只能脫光了幹活。再説也習慣了,船夫們祖祖輩輩都這樣。一艘渡船12個船夫,划槳時要齊心協力。船艙裏的旅客忍不住探頭向外看,老船工“咵”地一竹竿朝腦門上打過去。船夫們裸體在甲板上來來往往,船艙裏坐滿旅客,老覺得有什麼東西在頭頂上來回晃蕩。這些經歷也一直留在腦海裏,成為他日後從事藝術創作的情感之源。

       後來他到西安求學,來來回回也要過黃河。白天一河大水,夜間一船月色,總叫你一輩子都會念著、想著。西安美院離城約有45里路,往返途中住過大車店,一晚上只需一毛錢,30個人的大房間躺滿了裸體漢子,一絲不挂,衣服用腰帶一捆,吊在梁頭上,以防爬滿虱子。哎呀,那種場面能否轉化成畫面?我們的繪畫作品中為什麼沒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西安美院坐落在長安縣樊川一道坡坎上,地名叫“興國寺”。寺廟早就沒了,只剩下兩棵大柏樹。教室設在坡坎上,一條山道盤旋而上,路旁既有窯洞也有平房,附中教務處設于坡頂大柏樹旁的房間裏,叫“和平堂”,是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的軍人們建造的小洋房。1957年7月的一天下大雨,山道成了溪流,楊力舟冒雨上山,跑到“和平堂”查詢考試結果。教務科長章青老師正在屋裏寫榜,一抬頭看見窗外趴著張濕漉漉的臉,他用陜西話喊道:“有你吶、有你吶!”隨後,謝永熙老師也喜滋滋地説:“嘎娃子,榜上有你吶。來來來,坐坐坐,我給你畫張像!”楊力舟至今還保留著這幅畫像,畫中的他細長的脖子,穿一件粗布衣裳。

       這年楊力舟15歲,獨自背個鋪蓋卷到西安應考。同時考取的還有一位山西女同鄉叫王迎春。40人的班級裏,他們是年紀最小的學生,也是學習最用功的學生。

       踏上起點

       養父母曾希望楊力舟學醫,哪怕兵荒馬亂,也能有碗飯吃。沒想到他卻愛上了繪畫,跟著高年級的畫友寫寫畫畫。又偶然遇到一位來自山西老家的文化人,教他練習書法,臨摹柳公權的字帖,又練顏體,寫小楷、中楷,一寫寫了幾十年。我採訪時還注意到桌案上的楷書作業。他出門寫狂草,回家練楷書。動靜結合,一張一弛。

       後來,汪希曾老師由南藝畢業後支援大西北,在回民中學任教,楊力舟跟他學畫,畫靜物、畫油畫,自此接觸到西方繪畫。高年級的楊國光、潘茲培等畫友率先考上西安美院附中,把楊力舟也帶上了這條路。

       那時,劉文西由浙美畢業自願來到大西北,要求分到西安美院任教,常年堅持深入生活,走遍陜北的每個村莊。俄羅斯巡迴畫派的大視野及歷史感;劉文西立足生活,緊隨時代,堅持大創作的不懈追求;從不同側面樹立了榜樣,給楊力舟以巨大影響。第三學年學校分專業,他與王迎春商定各學一套,分頭攻關。楊選擇油畫和雕塑專業,王選擇國畫和雕塑專業。為了齊心協力畫大畫而努力多學一些本領。

       《四女圖》是其畫大畫的前奏、練兵,反映勞動婦女離開鍋臺、炕頭,走向田間地頭、生産一線的情景,作品的主人公均有生活原型。王迎春擅長捕捉靈感,膽識過人,充滿創作激情。《四女圖》由她起稿,卻因準備不足而顯得力不從心,楊力舟自告奮勇,幫助她完成了此作,被《陜西畫報》刊用,時間是1959年。這是他們兩人第一次合作、第一次發表作品,並由此走到一起,成就了一段佳話。

       楊力舟的人生面貌始於黃河兩岸、河東河西。河西即八百里秦川,他的老家是河東的晉南地區,都屬於黃河流域的富庶之地。收穫季節,麥浪滾滾,一望無際,大批麥客紛至沓來。直到現在,陜西境內及甘肅等地的農民還會加入搶收的隊伍。楊力舟新近創作的《關中麥客》便取材於此。兩代人走著一條路,靠一把鐮刀養家糊口,難免前途渺茫。

       隨後他往返于黃河兩岸,走向城市,輾轉求學。天下黃河和八百里秦川看似遠去了,也反而更近了,成為他的精神依傍,閉上眼就是黃河,就是那一群群的裸體船夫,就是渡船在江水中劈波斬浪。是誰為他取名“力舟”?父母難道有預見性嗎?黃土、黃河、關中大地,以其寬厚養育她的兒女們,使其目標專一,不屈不撓,認準了的道就會一直走下去。

       更使他感到幸運的是與王迎春走到一起,得遇知音,得以相互激勵。楊的氣度,王的激情;楊的造型能力,王的藝術感覺;楊對色彩的理解、對西畫的研究較為透徹,王則擅長人物刻畫,細微把握,點石成金,等等、等等。彼此互補,強強結合,自當有所作為。

       也還應提到契斯恰科夫繪畫體系。契是列賓等人的老師,俄羅斯油畫界的學術&&人。楊力舟最初的習畫導師是油畫家,他也一向喜愛油畫,尤其是蘇聯油畫,崇拜列賓和費辛。僅在校期間,正規學習油畫的時間便長達9年之久。此外,他在雕塑專業上也下過大功夫,研究米開朗基羅,研究達?6?1芬奇和羅丹。人體解剖學如何在繪畫實踐中加以運用?從西畫中汲取哪些有益的成份為我所用?楊力舟均用作品作了回答,汲取油畫元素、雕塑元素等,往國畫裏滲透。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將寫實主義創作推向極至,達到最完美的程度。20世紀的藝術大師,及上溯到18、19世紀西方各主要國家的各大美術流派,他均力求有所了解及借鑒,以求拓地寬廣,法臻上乘,扎紮實實打好基本功。他15歲開始接觸俄羅斯油畫,大開眼界,直到60歲到俄羅斯考察學習,有機會賞讀原作。40多年的時間跨度,見證了他的學習熱情、求索精神,緊盯國際一流繪畫水準。

熱詞:

  • 楊力舟
  • 藝術家
  • 國畫家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