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女性就沒有人類。沒有女性就沒有美術。中國的勞動婦女以其偉大的創造和智慧.代代傳承的民間美術,為中華民族的進步文明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中國勞動婦女從原始社會.歷經奴隸制以至封建社會的敬千年,承擔著孕育、生産哺乳等生命活動,從原始社會的洞穴,到部族社會的土屋茅舍,進入封建的家庭院落,成為女性活動的主要天地。她們富於天才的秉性.用自己的雙手,在大自然的滋潤下萌發美的情思,豐富和開拓自身的精種世界美化環境,孕育子女,美化生活.美化人生。最早、最本能地運用美術的手段寄託心靈中最美好的嚮往和理想。她們把美術與生活實用緊密相連,滲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廣泛遍佈於民俗活動、傳統的盛大節日,以及人生重大禮儀中,發揮美的裝飾與象徵,為現實生活平添無限的樂趣與生機。
中國大地九十六萬平方公里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他們有各自的節日風俗,又都看重新年伊始的春節。在歡度春節時,也是大展婦女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的時節,也是她們畢盡職青的負擔。被清掃的乾乾淨淨的院落,用繽紛的色彩,各式各樣的多民間美術裝點一新。婦女們把自己所熟悉的、喜愛的人物、動物、果木蔬菜、飛禽走獸、花蝶魚蟲、戲曲故事和自己的美好祝福,如吉樣如意、喜鶴登梅、松鶴延年、早生貴子等等心中的歌,把客觀物象進行大膽變形誇張、加工取捨圖案化、裝飾化,剪成明快清新、樸素大方、古拙浪漫又極富趣味的窗花,貼入窗格。再把木版年畫貼在門上、墻壁上、灶房、糧庫、水井、馬廄。再供奉上財神爺、土地爺神像。刺繡華麗的門簾、窗簾在和煦的陽光下給房舍增添光彩。大人小孩們都穿上婦女手工縫納的新衣裳,喜氣洋洋。
偉大的母愛天生地就以子女為其生命的中心,孩子誕生後,為了驅邪逐病,永保健康,母親就要用美來裝扮自己的小寶貝。把兒子扮如虎,一針一線精心刺繡縫製老虎帽、虎頭鞋、虎圍涎、老虎袖筒,一個個健壯威儀虎虎有生氣。把女兒扮如花,戴上蓮花帽、花圍涎、追花衣(拼花衣),活潑伶俐可愛。外婆家還要給孩子送紙老虎、布老虎、泥老虎、虎枕、魚枕,各種彩繪泥塑的玩具,如獅子、牛、馬等等動物讓它們保護孩子。婦女們又把各種花布的邊角料加上刺繡,拼成美麗的圖案,做成衣服和用品。蒙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苗族、彝族婦女精製的地毯、壁飾、挂毯.把屋子或毛氈帳篷裏整個包裝成圖案的殿堂,富麗堂皇。總之,是心靈手巧的婦女們把人的世界裝點得五光十色,沉浸在美的氛圍,寄託著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美好願望。家家門前還要挂上綵燈,在夜間點明,田園村莊甚至整個山野裏一片燈火通亮,如百花盛開照亮人生光明的前程。
婚配嫁娶在農村也是一件喜慶的大事。即使在封建社會裏婦女的婚姻不能自主,但是她他們無時無刻苦地想方設法通過自己土生土長的剪紙、刺繡、紡織品或工藝美術方式表達對愛情的執著和嚮往,表達勞動婦女樸素、善良、純真的情感和美好心靈。姑娘們從小就學會刺繡,繡出的衣裙華麗精巧;給自己的未婚夫或丈夫刺繡的鞋墊襪底,圖案豐富而複雜,再繡上正字,用千針萬線寓意企盼丈夫走正路、圖光明。大幅的剪紙和花紙圍墻佈滿新婚套房。猶如一個現代藝術的展覽會,令人神往。在我國一些邊遠省份少數民族地區,老百姓對美的追求和創造更使人欽佩和震驚。其頭飾、服飾設計講究,圖案繁雜,色彩艷麗,製作精工,造型優美。除了金銀首飾之外,大多數都是婦女們用最簡潔的粗布、毛線、紅紙、土制顏料、絲線,一針一線的勞作,創造出美的天地。
當我們被那些藝術品吸引而陶醉的時候,無不感慨目不識丁的婦女們所具備的無限創造力。令人信服地説明女性對視覺形象、色彩感覺更有特殊的敏銳。她們的溫情和細心更善於觀察事物和形象思維,又更具備意象、抽象加工的膽識和魄力。西方現代派藝術家們的嘗試與突破,其實在中國民間婦女藝術家手底早就有所創造實踐和發揮,浩如煙海的中國民間美術幾千年來由一輩一輩的婦女以接受先人長輩的口傳手授,傳承至今。美術是朝向婦女的,婦女是美術創造者中做出最大貢獻的無名英雄。
縱觀中國美術史,歷來對於民間美術家,幾乎名不見經傳,更沒有出現過女美術家的名字。這種幾千年的不公正和黑暗就這樣延續著。須知,人類在洪荒的上古時代,卻是對女性崇拜的五體投地。人們只知其母.不知父。女性是崇高無尚、凜然不可侵犯、為先民們心中敬畏的像。因為女性可以生殖繁衍人類而受到歌頌。母權制社會遠遠早于父權制的時代。母親是神聖權利的象徵。即使在漫長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女性雖然被淪為第二性,但是實際生活中一天也不能抹去婦女對人類的美化。否則人類社會將是一片荒蠻和頹唐。然而在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奉行男尊女卑,延習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觀念和世俗偏見,歧視婦女,女人只作為男人的附屬品,處於從屬的地位。即使那些官宦人家的貴族婦女深居閨閣之中也沒有自由,不能中考秀才、舉人,不能作官為宦,自然難以擠入文人畫家的隊伍,或者去作御用畫家,只能在閨閣中,在床圍、門簾、枕頭上描龍畫風,把自己的藝術才華和豐富感情,用一針一線刺繡在手帕與荷包中……至於廣大的勞動婦女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備受壓迫與歧視,不僅不能受教育,連起碼的人格都受到壓抑,對她們所默默從事的美術創造也只視為手工勞作而已。在士大夫文人的眼光裏,視下裏巴人美術為“粗、俗、野”,被理所當然地排斥于史籍之外。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婦女解放隨著全民族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的興起,婦女的地位有很大的變化。女性走向社會,進入學堂接受高等教育,也有女畫家出國留學,如潘玉良等取得突出成就者。但是深深地紮根于老百姓生活中的民間美術仍然處於廣漠的鄉間。本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投身民族解放戰爭的革命文藝工作者,在陜北延安和勞動者相結合,從事群眾性的富有戰鬥性的美術運動時,認識到在陜北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古老文化傳統,又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和民間藝人的可貴。把民間剪紙藝術吸收到木刻創作中,出現了木刻、年畫的新面貌。隨之農民畫、年畫、剪紙、皮影等民間藝術被不斷地發掘、推廣,適值改革開放之後的八、九十年代,專家、學者、藝術傢具有了更開闊的思想境界和自由探索的氣候,又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踴躍地奔向黃河源流,鄉村農牧區深入考察,蒐集整理研究民間藝術的寶藏。人們開始真正的覺醒。她們被請到高等藝術學府講授、表演,舉辦各種各樣的美術展覽會,把她們的作品搬到國家藝術殿堂,甚至拿到國際上展出。並且成為國內外學者、理論家、畫家、雕塑家尋根探淵的對象。各種研究民間藝術、推舉民間藝術家的專著、論文、史料大量出版。勞動婦女美術家的社會地位也空前的提高。如戶縣農民畫女畫家呂鳳蘭曾經任全國政協常委。農村裏新一代的知識青年美術家也在成長。政府部門命名“農民畫鄉”、“民間藝術家”稱號,不斷獎勵有成就的民間藝人和先進工作者。許多農村婦女走向自由與敬業競爭。在繁榮民間藝術的美好時代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展示著更加煥發的藝術才華。
應與中國民間美術同時發展的上層中國美術,歷史上曾經有過偉大的青銅時代、秦漢陶俑、宏偉壯闊的宗教藝術,以及傳統繪畫文人畫,可以説幾乎都是男性的藝術。反映女性生活眾多的歷代名作成為東方美術的瑰麗珍寶,也都是出自男性畫家之手。沒有女畫家的地盤。本世紀初至五十年代的半個廿紀,婦女接受了高等教育,學習西洋繪畫或向名師學習傳統繪畫的學子已經有不少人,成就突出者鳳毛麟角。新中國誕生後,男女平等,婦女求學、就業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與機遇,優秀的女畫家、雕塑家、版畫家不斷涌現,姜燕、馮真、鄧樹等人,運用傳統工筆畫與民間年畫相結合,創作了反映新生活的繪畫。一批女雕塑家時宜、張德蒂、張德華登上藝壇,並在國際上獲獎。英姿勃發、富有衝擊力的一批女油畫家趙友萍、張自嶷、邵晶坤、龐濤、高亞光、溫葆等人為中國畫壇大大增添了光彩。蕭淑芳、俞致貞、陳佩秋的新工筆花鳥畫出手不凡,周思聰、王迎春、朱理存、蔣採蘋、單應桂、王玉玨、邵飛等人。新時代的國畫顯示雄厚的實力和才能,産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江碧彼、趙曉沫、李秀、楊春華、阿鴿等人在版畫界亦屬出類拔萃的女作者。王叔暉在工筆畫和連環畫的突出成就堪稱一代名家。在美術史論方面孫美蘭、晨朋、奚靜之、陶咏白,以及過世的也都頗有建樹。美術教育家常沙娜,美術活動家廖靜文、鬱風、鄒佩珠,老一輩書法家肖嫻、肖瓊,她們都是備受社會敬重的婦女名流。才華橫溢的青年一代女美術家在不斷涌現。中國婦女中的美術家已成浩蕩之勢。而且這些學院培養、科班造就的專業美術家也都共同愛好中國的民間美術,在東西方藝術借鑒傳統與民間藝術的融合中,婦女美術家的卓越創造必將為美術繁榮作出更加輝煌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