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楊飛雲訪談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8日 17:3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前言:楊飛雲是當代寫實油畫的水平標桿之一,擁護或者反對的,都會拿他來做比照。不管持哪種觀點,又一致同意他承襲了中國寫實油畫的衣缽,今天薪火相傳的學院派寫實油畫技藝,由他和他的朋友們對當代中國油畫産生意味深長的影響。

       和楊飛雲談話突出的感受是他出言審慎,假如我們越過他那含蓄內斂的性格,就會看到他把油畫這種外來文化樣式既看作工具也看作思想方式。所以當説到油畫,他喜歡説成“油畫藝術”或者“寫實油畫藝術”。他是當代藝術中碩果僅存的理想主義者,在這個領域,他像一個深諳脈理的中醫,雖然只切在手腕,卻能捕捉周身的脈動。他用造型藝術的方式提示人們關切藝術的靈魂和美的根源,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和今天的審美時尚顯得格格不入。

       油畫,或者“寫實油畫藝術”已經變成他修煉和完善自己的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油畫的“中國過程”不僅變成他每天在畫布前的勞動和思考,如果把他和他的前代畫家聯絡起來看,已經形成一條中國寫實油畫學理上的邏輯。照我看,截止到目前的楊飛雲更像是油畫學理的研究家。 
 
       一:寫實油畫藝術在中國是新的文體……

       王:有些人認為寫實繪畫已經淪為抱殘守缺的古董了……

       楊:我認為寫實繪畫在中國還是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畫種,從大的範疇來看,寫實油畫藝術對中國是一個新的文體;對中國人來説,它包含的是原先中國造型藝術裏沒有的知識。寫實繪畫現在面臨的是能不能夠深化和發展的問題。作為一種外來學問,它還沒被我們掌握得爐火純青。時代會隨自己的好惡改變很多事情,可你仔細看,它只改變膚淺的部分。人們盡可以喜歡其他的藝術形式,但這不等於能夠抹殺寫實藝術的本體價值。從寫實繪畫理法來看,在現代藝術越來越活躍的今天,它也越來越顯現出被很多人有意忽略的事實——它正在成為其他造型藝術的基礎和衡量尺度,就像數學對於其他自然科學。説寫實繪畫是抱殘守缺的人,我寧願認為他是由於幼稚,當他對一件事情有了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就會改變看法。如果僅僅是出於偏見,那上帝都拿他沒辦法!

       王:那麼你對寫實繪畫的看法什麼?

       楊:寫實藝術不僅是一種站在廣泛的現實主義立場上的文體,它同時也是表現眼睛所看到的和內心所感受到的最有視覺説服力的文體。它一頭連著畫家的內心,一頭連著廣泛的人的世界。你想想看,當一個人——不見得一定是受過美術訓練的人——在《大衛》或者《蒙娜麗莎》面前的震撼是一幅抽象繪畫能替代的麼?更重要的是,人類有很多種觀察和表現世界的繪畫,每一種都有它不朽的價值,不同的時代會厚此薄彼,但對於畫家來説,你的熱愛其實就是你的歸宿,不會因為某種聲音很大就丟了自己的方向。

       王:那寫實繪畫到底會怎麼樣?

       楊:它會不朽!

       王:為什麼?

       楊:人類有很多種創造是不朽的,單説美術樣式,你翻翻美術史,人類創造一種樣式一定是由於廣泛的需要。即使今天已經不需要了,它也記載著人的光輝。油畫的寫實體系是西方人在文藝復興時期創造的,可當它傳進中國,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之所以能在這裡被普遍接受,説明它具有符合中國人審美的普遍意義。這門學問能被很多畫家深入地研究和學習,説明什麼?説明它已經變成能夠流傳的觀念、方法和手藝。這種局面更重要的意義是它作為一種觀看和表現世界的方法溶解在中國人的藝術欣賞習慣裏,這就是我説它將會不朽的原因。

       王:不管怎麼説,今天人們已經厭倦了簡單再現的繪畫……

       楊:你仔細看看世界各國的美術就會知道,再現從來不是美術的根本任務。即使是寫實的油畫藝術,它誕生的過程,再現也根本不是它的目的。過去有過這樣的誤解,文藝復興時期也説是再現,其實那個時候強調的是人能夠像上帝一樣去創造,或者藝術家模倣上帝的樣式去創造美。如果把這個過程理解為再現某一個人或者一件東西是非常不貼切的。因為寫實繪畫誕生的本質從來不在這兒,歷史上哪件作品僅僅是為了再現某個人物?不是!古希臘不是,倫勃朗也不是。他們是通過模倣外在的形式達到內心深刻的感受,在表達藝術家所塑造的“那個人”的理念,設法通過精湛的技藝來比附上帝創造萬物時無法企及的精神境界。

       王:你是説上帝與創造這個概念被世俗化為藝術家與造型,所以在西方的文本裏經常把“藝術”和“創造”扯在一起?

       楊:在文藝復興的背景下,從中世紀人與神的關係轉換成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一直在尋找創造的奧秘,達芬奇解剖了那麼多人體,他甚至解剖子宮裏面小孩子生長的過程!我覺得他是要搞清楚生命所以神秘的原因,要知道生命是怎麼形成的。他們研究解剖、透視和光學,是想發現自然創造物裏隱藏的本質性規律。導致在繪畫上,就是通過再造人的外表進入對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因此我們看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雖然我們看到一個充滿活力的男人體,甚至連筋絡、頭髮的紋理都雕刻出來,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真實的人能有這樣的力度,從來沒有見過對人的讚美能達到這樣宏大、超然而有可信的程度。我記得巴赫曾經給藝術下過一個定義棗他指的是音樂棗他認為藝術就是讚美上帝的榮光和心靈的歡愉。心靈的歡愉,就是人類深層情感的觸動;上帝的榮光是指什麼?指的是人類精神昇華的境界,指的就是創造的神奇!而這正是人類希望具有的能力。 
  
       二:一棵梨樹吸收的養分應該不同於杏樹……

       王:怎麼想到要結成一個寫實油畫家的團體?

       楊:不是誰忽然想糾集一個什麼東西,是大家一拍即合。現在體系很混亂,混亂當中互相傾軋,吵來吵去,非常無聊。學派不同,觀點和價值取向就有很大差異。寫實學派當中有一致精神傾向的畫家走到一起,大家就有了相互的支持。有了明確的藝術體系和目標,大家可以在相對認同的框架裏面展示自己的才華。未來的中國油畫應該以學派和流派的方式交相輝映地發展,而不是現在這種大雜燴式的全國性油畫展,把完全不同的藝術塞進同一個展廳來顯示我們的寬容。不同的東西怎麼評價?怎麼比較?大家坐在一起談都談不到一起,只有畫家相互爭吵,觀眾無所適從。

       只有在這樣一個大的前提和體系下,畫家才能走得堅定,走的專注,中國油畫才能真的提高水平。一棵梨樹吸收的養分應該不同於杏樹,它們的生長規律註定會不一樣。

       近一百年來很多聲音都在反對技術,但是對於寫實油畫這個畫種來説,離開精湛的技術就很難有什麼成績。甚至連尼采都説,一個藝術家要精通一門技術。

       一個成熟的藝術家無所謂跟別人聯盟,他有自己的主張和獨立性,但是我覺得寫實繪畫還是一個年輕的畫種,這門學問還沒被我們運用到很成熟的程度,用這種方式繼續推進一下,對學這方面繪畫的人,或者有興趣參與的畫家能夠産生一些促進作用。 
  
       三:人不是機器……

       王:上個世紀的一百年是西方寫實體系被破壞的一百年,很多因素從寫實繪畫中分離出去單幹了,寫實藝術已經失去了主流的位置……

       楊:現代主義發展了一百年,其實現代主義藝術當中的因素五百年前就有,只不過它被整合在具體、具像、嚴謹的法度之下,成為寫實藝術的諸多元素之一,不允許它分離出來而已。不信你看看今天全世界的現代藝術,哪一種理由不曾經是古典寫實藝術的潛在因素?現代藝術湊近看,好像誰也不挨誰,宏觀地看,其實都是寫實這棵大樹榦上生出的許許多多小杈,每個杈探索了一個點,正所謂滿樹繁花。能看到花朵,很好,透過花朵還能看到枝杈,也很好。能看到樹枝與樹榦的關係,再想到樹根和土壤不是更好麼?

       王:説到土壤,畢竟油畫是外來的“物種”,如何服中國水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楊:今天的現代藝術也有很多人看不慣,其實沒必要。你看唐代的早期藝術,容納了印度和西域的多種因素,中國人慢慢把它消化了,消化以後又發展得非常好。西方的藝術其實也不全然是西方的,很多元素是受早期東方的影響。有人經常舉佛教的例子:佛教發源於印度,生長在中國,結果卻是在日本。中國的文化一直是兼容並蓄的歷史過程,表面上看今天的狀況,外來文化似乎構成了對我們的威脅,或者説有不良的影響。但是換一個角度,它就是另一種兼容並蓄,就像寫實繪畫被中國人廣泛的掌握,在學習和模倣階段可能覺得這是對外來文化的迷戀,但是它被中國人掌握以後就變成中國文化的一種,同樣是來自現代藝術的那一塊也是這樣,被同化之後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枝杈。這不是説我們要寬容,而是要看清文化發展的理路。

       王:仍有這樣的疑問,今天照相術已經非常發達了,如果僅僅想把一個東西畫得很像,那寫實繪畫的價值又在哪兒呢?

熱詞:

  • 楊飛雲
  • 藝術家
  • 油畫家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