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中國書法家協會與中國書協中直分會聯合舉辦的“隸書發展趨勢研討暨紀念劉炳森先生逝世三週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各位來賓、各位同道,大家好!
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著名隸書大家劉炳森先生雖然離開我們三週年了,但他的優秀品質與崇高精神,特別是他獨樹一幟的隸書藝術風格,將永為世人緬懷和珍重。我們今天紀念他,就是要弘揚和學習劉炳森先生的優秀品格和崇高精神,珍視劉炳森先生的隸書藝術成就,進一步推動書法事業特別是隸書藝術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
一、珍重劉體隸書,就是要客觀評價劉炳森隸書及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
隸書在我國幾千年的書法發展史上別具一格,魅力無限,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和書法家的喜愛。從秦漢至當代,歷史上不同時期出現了許多隸書大家,他們繼承前人,勇於創新,為後世留下了無以計數的隸書精品。劉炳森先生就是一位為當代中國書壇和世界各國書法人士所熟悉和稱道,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的隸書大家。
據有關資料介紹,劉炳森書寫隸書牌匾之多,在當代可以稱最;劉炳森出版隸書字帖及光盤種類之多、發行數量之大,在當代可以稱最;用劉炳森書法籌集的資金作為書法教育基金的數額之大、種類之多,在當代也可以稱最。這充分説明劉炳森先生隸書所受歡迎的程度,以及他為中國書法藝術普及、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劉炳森先生隸書如此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人民群眾的喜愛,我認為除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優秀品德外,更重要地是他精湛超人的技藝和雅俗共賞的書風吸引和折服了大家,可謂當之無愧的“人民藝術家”。
寫書法的人都知道,劉炳森先生的隸書以漢隸為基礎,初期臨《華山碑》,進而寫《乙瑛碑》、《張遷碑》,最後寫《石門頌》。我認為他對《乙瑛碑》用功最勤,受影響最大。同時,他還對魏、楷、行、草、篆等書體有過認真地研究和實踐,廣涉博采,走向專精,最終寫出了墨色甜暢、線條凝厚、結體嚴謹、工穩俊秀、飄逸開張、大氣浩然,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極具個性、獨樹一幟的新書風,真正體現了一種正大氣象,世稱“劉體隸書”。
劉炳森隸書也和歷代大家一樣,經歷了初期、中期、後期三個發展階段。他的書風先後由初期的“貌秀”發展到中期的“骨秀”,最後步入後期的“神秀”。縱觀劉炳森隸書風格發展演變過程可以看出,劉炳森隸書無論從結字、用筆,還是用墨都時時進行著探索,處處發生著微妙變化。他的筆道從一波三折逐漸趨於平直,更加簡捷、古樸,行筆快慢結合,提按頓挫,粗細變化越來越大,尤其是他把行草等書體的筆意揉入隸書中,使隸書筆畫之間自然出現了遊絲連帶,一下子使規矩方正的隸書變得靈動起來,再加之墨色上的變化,逐漸形成了結體端莊、大方、美觀,線條有筋、有骨、有血、有肉,飄逸開張,大氣浩然的獨特風格,使現代人看了心曠神怡,讚嘆不已。
近年來,有人説劉炳森先生的隸書是“美術字”、“館閣體”,我有不同看法。我認為,書法作品首先要讓人讀得懂,看著美,如果他寫得字東倒西歪,歪七扭八,老百姓是不會喜歡的。
評價劉炳森隸書要客觀、公正、全面。1979年,為了漢字印刷的需要,他應邀為上海新華字模廠書寫的字模範本《現代漢字隸書》,共收入7826個常用漢字,也就是現行電腦系統中的“劉氏隸書”字體,這些字模已在報刊雜誌、影視作品、各種戶外廣告和招牌中廣泛使用。客觀地講,這些字寫得比較早,屬於早中期作品,此時的作品與後期作品相比,無論從用筆、結字,還是變化上都不如後期作品靈動、有神采。此外,字模要求使用簡化字,還要寫得方正規範,這必然限制了書家性情的發揮,且不宜出現飛白墨色的變化。因此,許多人大量看到的還是廣泛應用於報刊雜誌、影視作品和戶外廣告、招牌上的電腦字,當你欣賞到劉炳森先生的墨跡特別是後期作品後,才能真正感受到“劉體隸書”的獨特魅力和豐富的變化與神采。也只有真正認識和了解劉炳森的人,才能從“劉體隸書”中深刻感受到他的深厚學養和人格魅力,才能充分體會到“劉體隸書”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嚮往。劉炳森隸書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有強烈個人面貌而又符合中國書法美學及大眾審美要求的傑出代表。
劉炳森隸書突破了漢隸“一波三折”的傳統體式,融入了許多行草筆意于隸書之中,加強了隸書用筆的動感,在書法藝術格調上,凸現了一種雅俗共賞的情致,將隸書創作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並永載史冊。
二、弘揚炳森精神,推動書法事業特別是隸書藝術持續健康發展
弘揚炳森精神,首先要學習他愛黨、愛國、愛教,堅持真理,為人坦誠,熱心公益,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懷。作為一個書法家,不能僅埋頭寫字,還要講政治、講大局、講道德、講奉獻。要把自己融入社會中,要有一種復興中華文化的責任感,要摯愛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宣揚和光大我們的書法藝術,要在推動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有所作為。
弘揚炳森精神,要學習他嚴謹治學、勤奮敬業、繼承傳統、勇於創新的精神。要想做名符其實的書法家,就必須耐得住寂寞,要在紛繁的功利時代中沉靜下來,以傳統經典為師,認真讀帖、臨帖、創作,要在傳統的土壤中吸收和繼承。不能僅僅為了追求展覽獲獎、入會、出名去效倣當代名家,甚至迎合某些評委的口味,今天摩你,後天追他,沒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標,總是跟著別人後面跑,而不是在具有紮實基本功的基礎上進行創作。
隸書書體到了漢代已經成熟,到了清代又出現復興,漢代和清代的隸書大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精品,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審美,選擇那些公認的隸書經典碑帖,熟讀、精臨、很下苦功,廣涉博取,融會貫通,活學活用,進行創作。我們只有在繼承這些傳統經典基礎上的創新,才是最好的創新,沒有繼承的創新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弘揚炳森精神,要堅持藝術標準,追求“真善美”和藝術的正大氣象。書法是“真善美”的高度統一,它曲折而全面地展示書家的人生境界,從而達到使欣賞和學習者“變化氣質,陶冶性靈”的目的。作為一個書法家,首先要堅持書寫漢字的傳統,丟掉了書寫漢字這個傳統,就等於丟掉了它的中國文化特色。書法是以書寫漢字為對象的造型藝術,漢字造型的結構美、點畫美,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和美學思想。結構和點畫又是通過變化多端的筆法和墨法表現的,所以才稱為具有獨特風韻的藝術。如果把漢字結構拆散,寫得東倒西歪,字不像字,畫不像畫,以醜為美,以怪為美,中國老百姓既認不出寫的什麼內容,又看不出什麼地方美,這還叫中國書法藝術嗎?這還稱得上中國國粹嗎?已故著名畫家陳逸飛先生生前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講過一句話:“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賞”。藝術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民大眾都看不懂、不喜歡、不認可的東西是不能長遠的。
書法藝術的標準按中國書協副主席邵秉仁先生的概括就是:“書法作品首先具備可讀性、觀賞性;其次符合書寫的法度。書法是一種技藝,技藝不過關則難以成為藝術,任筆為體,聚墨成形都不行;三是雅俗共賞。雅是書家人文精神的流露,是書家個性修養的綜合體現。那種境界深遠,富有品味,蕰涵情趣,自然大方,通俗易懂的才是真正的大雅。”邵副主席的觀點我非常贊同。我想,中國書協近兩年組織開展的“中國書法進萬家行動”,就是要讓書法家的作品走進千家萬戶,使書法藝術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假如書法家的作品不能做到雅俗共賞,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審美需求,即使作品藝術水準很高,也不會贏得大多數老百姓的歡迎,這將直接影響到書法藝術的普及與發展。中國書法人既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更要高舉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旗幟,以大眾藝術審美需求為書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如此,中國的書法藝術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書法藝術也才能保持正確的方向。
弘揚炳森精神,要重視提高書家的綜合素養。炳森先生不僅隸書寫得好,他的楷書、篆書、繪畫也很有功力;他既會彈鋼琴,歌也唱得好;他寫得的詩、詞、楹聯對仗工整,平仄講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家。我們要以炳森先生為榜樣,加強學習,認真讀書,廣涉博取,不斷豐富和強化自己的“字外功”,全面提高綜合素養。
我們的書法家,尤其專攻隸書的書法家,如果能夠正確認識劉炳森隸書及其在中國書法史中的地位,如果能夠從劉炳森先生身上學到優秀的品質和崇高的精神,我們的書法隊伍一定會涌現出更多像劉炳森先生這樣的“德藝雙馨”藝術大家,中國的書法事業,特別是隸書藝術也一定會得到持續健康地發展。
以上發言僅是自己的一點感想,不妥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同道批評指教,謝謝大家。
張銅彥
(2008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