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八寶粥”的啟示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3日 17:3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八寶粥”的營養是豐富的。原料通常有:大米、小米、紅豆、綠豆、紅棗、蓮子、核桃仁、花生米。做“八寶粥”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應用慢火長時間燒煮,才能使各種配料燒熟煮爛,相互溶合,才能燒成色彩和諧、營養豐富、香甜可口、老少皆宜的美食。

       我在“八寶粥”中得到了美食的享受,吸取了豐富的營養,同時也得到了很多啟示,悟出了許多道理,促進了我對書法的思考與學習。

       在長達40年的書法學習中,我崇拜過許多書法大家,沙孟海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書法尤其是楷書和行草用筆豐富,雄渾剛勁,氣勢宏大,美觀耐看,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與品位,是一位極富個性的書法大師,在國內外受到廣泛讚譽。

       沙孟海學習書法如同做“八寶粥”,廣收博取。篆、隸、楷、行、草多種書體、多種碑帖兼學並進,轉益多師,走的是一條十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他稱自己學書六十歲以前是打基礎,七、八十歲才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他一生臨摹了大量古今經典碑帖。篆書臨過《會稽刻石》、《嶧山刻石》、吳大澂《孝經》、《論語》、《説文部首》、《石鼓文》等,主要學鄧石如、王澍、錢坫等名家;隸書臨過《三公山碑》、《郙閣碑》、《衡方碑》等,最喜歡勢大氣足的伊秉綬;楷書臨習《鄭文公碑》、《瘞鶴銘》等,尤喜顏真卿楷書;行草書主要學蘇軾、黃庭堅、米芾、祝允明、王寵、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王鐸等人;篆刻師法吳昌碩,以樸拙蒼茫而富有韻致的風格馳譽印壇。此外,沙孟海在書學、篆刻學、文字學、金石考古學等領域也卓有成就。

       由於沙孟海基本功紮實,因此他的書法既有原碑原帖的風貌,又有自己的個性和創意。沙孟海晚年所作的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充分顯現出他厚積薄發、廣涉博取的個性風貌。他的楷書字形有背有抱,有長有扁,橫劃大膽取斜式,用筆方圓兼備,側鋒中鋒並用,行筆快慢結合,提按抖動,粗細對比,遊絲連帶,極富動感,一點一劃都明顯帶有顏真卿、蘇軾楷書、鄭道昭魏碑、米芾和黃庭堅行書等古人結體和用筆的痕跡。從沙孟海書學道路和藝術風格聯想到“八寶粥”的配料和做工,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是多麼的相通相近。

       受沙孟海書學道路的影響和常用“八寶粥”的啟示,我走的是一條注重傳統,廣涉博取,穩紮穩打的艱辛求藝之路。70年代初首先從楷書起步,臨過《靈飛經》、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皇甫君碑》、顏真卿《多寶塔》、《麻姑仙壇記》、《勤禮碑》、《告身帖》、蘇軾《豐樂亭記》、《醉翁亭記》等,重點學習《勤禮碑》和《告身帖》;魏楷臨過《爨寶子碑》、《始平公造像》、《張猛龍碑》、《鄭文公碑》、《論經書詩》、《東堪石室銘》、《崔敬邕墓誌》、《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張裕釗、李瑞清等,重點研習《鄭文公碑》;隸書早期受劉炳森影響,後改習漢簡、帛書,進而臨《乙瑛碑》、《張遷碑》、《鮮于璜碑》、《衡方碑》、《石門頌》、《好大王碑》、鄧石如等,尤對清人伊秉綬隸書情有獨鍾,用功最勤;行楷和行書先後臨習趙孟頫《三門記》、《三清殿記》、《膽巴碑》、《妙嚴寺》、《行書千字文》、沙孟海《王國維先生墓碑記》、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李邕《麓山寺碑》、《法華寺碑》等,主要學習趙孟頫行楷書;草書臨過皇象《急救章》、智永《千字文》等,重點學習王蘧常章草;篆書先學吳讓之、鄧石如,後攻漢篆、《石鼓文》和《吳昌碩臨石鼓文》;篆刻主要臨摹漢印。

       在30餘年多種書體、各種碑帖大量臨習、廣泛吸收的基礎上,近年來我逐漸採取收縮的戰略,即在長期思考,反復實踐,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性格、閱歷、審美以及群眾的喜愛程度,揚長避短,終於選定了隸書、楷書作為今後主攻書體,其它書體僅作為輔助。隨後我還選定伊秉綬風格作為隸書主線,並將篆書、顏體、漢碑、行楷等筆意揉入其中;魏楷選定《鄭文公碑》為主線,並將鄭道昭不同時期的風格與《崔敬邕墓誌》、《刁遵墓誌》、《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和趙孟頫行楷等筆意相互揉合,追求厚重古樸、雄渾剛勁、雅俗共賞的書風。

       從“八寶粥”的做工配料到沙孟海的書學之路,聯絡自己40年的學書感受,我認為,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書法經典博大精深,誰想在書學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誰就必須靜下心來,耐住寂寞,去掉功利和浮躁,樹立活到老臨到老的思想,在深入傳統經典上狠下苦功;其次,在個人精力和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儘量多學幾種書體,多臨一些經典碑帖,多繼承優秀傳統技法,然後再揚長避短,逐漸收縮,走向專精。在收縮中,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喜愛和書法功力,選定一至兩種書體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每種書體必須找準一條適合自己的主線,再從主線相近的書體和書風中汲取養分,進行揉合,寫熟寫精,直至寫出自己的個性風格,做到厚積薄發,水到渠成。不想在傳統經典上下功夫,刻意求新求變,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後勁,更不會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和接受。
       張銅彥
       (2008年6月寫于北京)

熱詞:

  • 張銅彥
  • 書法家
  • 藝術家庫
  • 藝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