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張銅彥先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金融書法家協會主席,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造詣之深、功底之厚,早已蜚聲于書壇。他諸體兼善,尤以隸書為人所稱道。
博采眾家之長
張銅彥先生的隸書主要取法古代經典碑刻和墨跡,他博采眾家之長,先後臨習過秦漢簡牘、帛書、《張遷碑》、《鮮于璜碑》、《乙瑛碑》、《石門頌》、《好大王碑》等,尤其偏愛清代伊秉綬的隸書,對伊氏隸書心摹手追,受益頗深。同時,在隸書中大量吸收運用行書、篆書,特別是顏真卿楷書的結體和筆法,故其隸書既有《張遷碑》的方整、《石鼓文》的古樸,又有《乙瑛碑》的古雅、《膽巴碑》的靈秀;不但有《石門頌》的飄逸、《好大王碑》的遒勁,而且有伊秉綬隸書和顏真卿楷書的沉雄、厚重。銅彥先生的隸書是古樸的,它來自漢篆、漢簡、帛書和漢碑,在更高的層次上再現了秦漢古風;而又是新奇的,因為他深得伊氏隸書的精髓,具有超前的審美自覺。因此他的隸書內涵豐富,風格獨特,不但圓勁、敦厚、中和,而且具有大氣、靜氣和廟堂之氣,深得同道好評和深受群眾喜愛。
在字體的演變上,在從篆書到隸書的隸變過程中,渾圓勁健的圓筆逐漸為方整勁利的筆法所替代。儘管成熟的隸書在筆法上方圓兼備,但方筆則成為了隸書筆畫最典型的特徵。而張銅彥先生的隸書在筆法上方圓並用,但以厚重古樸的圓筆為主導。在他的隸書中有時甚至刻意避開隸書的波磔這類筆畫,而純用中鋒書寫隸書。中鋒行筆,藏頭護尾,法度森嚴,筆畫的粗細比較均勻,隸書的代表性筆畫“蠶頭燕尾”比較弱化,橫平豎直,收筆含蓄,即便有此類筆畫,它與別的筆畫反差也不明顯,另外在他的隸書中橫向的筆畫往往略細於縱向的筆畫,左豎的筆畫多細於右豎的筆畫,這些突出的特點主要源於他十幾年來對顏真卿楷書的研習。其採用圓勁的中鋒篆法寫出的筆畫渾厚剛勁、圓潤率直,給人以古雅、厚重、雄渾、剛勁之感。
張銅彥的隸書在筆法上雖以中鋒為主,但險峻、勁利的方筆和放逸、渾厚的圓筆的同時運用是其線條的基本特徵。從其隸書基本點畫的形體看,變連接為分散,其筆法在篆書用筆婉轉的基礎上,也有明顯的提按、藏露、轉折等,這樣就使得點畫更加多姿多彩。其隸書的點畫無論是渾圓厚重,還是簡潔暢爽,都同樣表現出了凝練遒勁的藝術特色。為了豐富隸書的筆法,張銅彥先生曾經對《石鼓文》、以及吳讓之、鄧石如、吳昌碩等人的篆書下過很大的功夫進行臨摹,因此他的隸書用筆深得篆書線條的圓厚之理,十分講究線條的圓渾結實,進一步強化了其隸書線條的質感。
隸書字體從起源到形成,大體經歷了戰國至秦的初創階段,至西漢時期完成了隸書字體的正體化,成為當時的通行字體。其中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時期是隸書的成熟期,也是隸書字體和書體的共融時期。漢代以後,其它字體取代了隸書的正體地位,隸書字體雖然還不時地被應用,但其實用價值逐漸減弱,藝術價值也被人們所忽視。至明末清初,隨著金石學的興起,隸書的藝術特性重新被文人學者所認識。隸書在沉睡了千餘年後,又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始復興。伊秉綬是清代隸書復興期的典型代表。張銅彥先生的隸書,尤其是在結體構形方面受伊秉綬的影響很大。張銅彥先生對字的構形極為敏感,如橫畫多的字順其自然,使其高大,筆畫少的字,適當壓縮,使其方扁。在堅持因字立形這一基本結體原則下,對字的結構加以大膽變形,其隸書風格的基本特點體現在方正圓勁、沉雄厚重,但又不乏靈秀之氣。為了使其隸書在保持方正圓勁、雄渾厚重風格的基礎上增加靈動和神采,張銅彥獨具匠心,把趙孟頫行楷書中的牽絲映帶和行筆的節奏變化,顏真卿楷書結體中筆畫的粗細對比,以及篆書的修長結體等都巧妙和諧地融入隸書之中。其隸書構架的巧妙,表現出他所具有的現代構成審美意識,因此讓人感覺新奇,甚至令人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