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評論 >

練洪洋:“名人故里之爭”的真問題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5日 08: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人愛跟風,最近就有兩樁特別搶眼,一是電視的相親類節目遍地開花,紅紅火火;二是名人故里之爭,此起彼伏,方興未艾。不但炎帝、朱熹、曹操、大小喬、趙雲、諸葛亮、貂蟬等古代名人榜上有名,連一些神話或者小説中的虛構人物,如孫悟空、西門慶、牛郎織女、女媧、觀音等也成為搶手的“香餑餑”,有的地方政府之間還為此爭得不可開交。

    如果説,第一位形容女人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位是庸才,第三位就是蠢材,那麼第N位搶奪名人故里的官員呢?指責他們是蠢材的N次方,恐怕不是事實,在幹部年輕化、知識化的當下,他們無疑都是地方的精英。他們也不可能看不到社會反響和公眾意見,那他們為何一而再、再而三踏入“同一條河流”?

    不論爭名人故里的地方政府請來什麼文化大師、從何種高度詮釋行為背後的文化意義,都掩蓋不了貌似學術、文化之爭背後的非學術、非文化因素。“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這個曾經風靡一時、如今稍嫌粗俗的口號日漸式微,不得不承認,用它來概括名人故里之爭仍是最貼切的。回顧曾經似鬧劇般頻頻上演的山歌節、美食節、西瓜節、龍蝦節、荔枝節、竹筍節等“節慶經濟”,自當明了“名人故里”亦不過是“西瓜節”的變種罷了。

    同質競爭,屢屢試錯,極易陷某些地方于不義的泥淖。浪費納稅人錢財,打造官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指責算是客氣的;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相關官員借工程發財是對個人道德的直接懷疑。同類事件一再發生,其背後必然存在著某些必然規律,名人故里之爭成風,用政府形象工程或官員假公濟私解釋顯然失諸褊狹。或許我們應該問一句:文化同質化的推手是什麼?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