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244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學者荒唐標簽的背後是高校的異化

作者 丁永勳 2012年5月29日07:00

在深圳舉辦的某論壇上,武漢大學原校長、知名教育改革家劉道玉直言大學得了“狂躁病”,主要病徵是“道德滑坡、精神虛脫、學術泡沫”。表現之一,是學術稱號的氾濫,“很多學者進不了長江學者,就巧立名目,搞了一些以名山秀水為名的學者,黃河學者、泰山學者、天山學者、閩江學者、贛江學者、珠江學者,名號有38個之多。”(據新華社5月27日電)

熟悉高校的人都知道,“長江學者”曾是大學裏除院士以外最重要的學術稱號,含金量頗高,尤其在人文社科領域,入選的難度甚至超過評院士。對此,一些大學也真有“創意”,長江學者評不上,就自己設一個,以當地名山秀水命名的學術稱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於是出現了“黃河學者”叫板“長江學者”的奇異景象。這好比國內的科學家總也得不了諾貝爾獎,乾脆設一個“本土諾貝爾獎”,自己給自己發獎,這樣一來皆大歡喜,但終歸難脫“山寨”色彩。

在高校設立“長江學者”之類的學術榮譽稱號,當然有很大正面意義,無論是以政府的名義授予,還是由企業和社會力量發起,都能起到社會參與學術評價、對學術研究進行激勵的作用。一所大學網羅了多少獲得學術榮譽的學者,也是公眾評價大學的一項重要指標。但前提是這個稱號要真有含金量。各種自相授受的山寨學術稱號,損害了學術評價的公信力,也降低了此類稱號的社會評價。

學術稱號氾濫,固然是大學急功近利狂躁病的一種表現,但這種現象以及當前高校的種種弊病,共同的原因都是大學逐漸丟掉了學術機構的本色,更多朝著行政化、市場化的錯誤方向大步前進。無論是設立榮譽稱號,還是給教授評獎、評職稱等,原本都是一種考核評價手段,都有其正面意義。但問題在於評價的標準往往不以學術為中心,而是摻雜了很多學術之外的考量。學術榮譽稱號之弊,不僅在於過多過濫,而且在於不看學術成果和實際影響,而看學者的官階高低、活動能力,甚至變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換。

學術行政化的更直觀表現,是學術稱號與行政級別挂鉤,院士相當於“副部級”,長江學者享受“局級待遇”……一些高校還給教授分級,一級教授、二級教授,劃分的主要標準和公眾的關注點,往往不是學術成就和教學成果,而是享受哪一級別的待遇。

治理學術稱號之亂,如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所言,還在於恢復高校作為學術機構的本來面目。作為一個學術機構,唯一的推動力就是追求學術卓越,高校以追求學術卓越為標準,制定一切制度和政策。不論是院士,還是各種“學者”,學術榮譽和學術稱號只有脫離行政邏輯,回歸學術本位,才能真正贏得公信力,增加含金量。

專欄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肖鋒:《新週刊》總主筆、《財經郎眼》常約嘉賓、擅長社會趨勢營銷

此“帽”應為美國戴

此“帽”應為美國戴

王嵎生:中國前APEC高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安惠侯:外交部亞非司前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19期:城市水災自救指南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第318期:高招“男女線”,區別對待一定有錯?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第317期:暴雨天災亟需治水之道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第316期:呼籲停發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第315期:刑訴法修改,“不得強迫自證”有何意義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第314期:研究生就業難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第313期:實體書店,也許再也沒有春天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第312期:富豪“選妃式”徵婚美滿了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劇如何避免?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第310期:天價“地王”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