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232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公眾參與是環評的題中應有之意

作者 丁永勳 2012年5月15日17:06

對於環評,今天人們已不陌生。7年前的“圓明園鋪防滲膜”事件,讓“環境影響評價”這個專業的概念為人所熟知。但是,近年發 生的大連輸油管道爆炸、紫金礦業污染等環境事件,事後都被發現曾被環評點名批評,或者沒有通過環評違規上馬。往往是在嚴重的問 題發生之後,才發現環評存在的漏洞。作為重大項目、公共決策和立法的重要前置程序,並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中國式環評幾乎淪為 擺設。

好制度遇到執行難,在其他政府執法領域也普遍存在,比如文物保護、食品安全、安全生産等,在唯GDP主義和粗放的發展方式之下 ,都遭遇局部利益和資本的頑強抵制,硬約束變成了可以討價還價的走過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應該加強的關於環境安全的政府執法,卻往往硬不起來。

這主要還不是因為法律法規缺失,或者公眾的參與意識不強。就環評而言,我國已有專門的《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保護法》 《規劃法》等對此也有相關規定;公眾參與環保的熱情,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關注,也在日益增強。主要問題還在於執行不力。

環評執行不力有很多原因,比如環境監管部門執法力量不足,地位上處於弱勢;企業違法成本太低,無法起到震懾作用;環評機構自身質量較差,做環評變成了“編報告”甚至“做廣告”。對此,通常的建議是修改完善相關法律,要求政府加強監管,加大對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等等。這些當然都很有必要。但更需要強調的是,環評不能缺少公眾參與,尤其利益攸關各方的參與。

實際上,環評本身就是一種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手段。執行環評的機構,是具備資質的社會機構,評價的依據,除專業的科學知識之外,還要廣泛聽取相關各方尤其是受影響居民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監管部門,主要承擔組織和監督職能,並不能決定環評的結果和方向。如果缺乏公眾參與,環評很容易異化為一道行政審批程序,甚至成為政府部門和環評機構的斂財工具,無法實現制度設計的初衷。

作為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公眾參與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專業的社會機構、公益組織,在社會監督方面具備很多優勢;在事關公共利益的環境問題上,公眾的參與熱情很高,尤其是自身權益可能受到影響的民眾,維權的意願和能力也日益增強;民意要求還能夠成為政府監管的有力奧援,可以彌補執法力量的不足,改變環境執法的弱勢地位。

公眾參與的形式有很多,引入專業社會機構參與環評,也是公眾參與的一種形式,此外還包括聽證會、公開徵求意見、專家諮詢、論證會、立法調查等。採取哪種形式需要因地制宜,關鍵看是否有利於全面掌握民意,並真正吸收採納。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和立法部門應該做的,是確立和維護規則,對環評機構進行評價和分級,要求接受環評的部門和企業及時持續公開信息,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現實情況是,當前環評的公眾參與度還很低,過程也不透明,公開聽證等制度還未普遍引入。參與環評的主體,由利益攸關的公眾,變成了政府審批部門和良莠不齊的環評機構,環評成為擺設,也就不難理解了。

環評制度被架空,無法實現防止事故發生、促進轉變發展方式的初衷。不向公眾公開,缺乏公眾參與,問題並不會自動消失,反而容易引起公眾的不滿和反彈。近期,因為重大項目和公共政策引發的環境擔憂,全國多地發生環境維權群體性事件,足以令人警醒。如果繼續漠視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無法提供制度化的表達渠道,這類事件仍將處於高發態勢,“散步”,恐怕已經是最理性克制的表達方式了。

專欄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肖鋒:《新週刊》總主筆、《財經郎眼》常約嘉賓、擅長社會趨勢營銷

此“帽”應為美國戴

此“帽”應為美國戴

王嵎生:中國前APEC高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安惠侯:外交部亞非司前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19期:城市水災自救指南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第318期:高招“男女線”,區別對待一定有錯?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第317期:暴雨天災亟需治水之道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第316期:呼籲停發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第315期:刑訴法修改,“不得強迫自證”有何意義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第314期:研究生就業難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第313期:實體書店,也許再也沒有春天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第312期:富豪“選妃式”徵婚美滿了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劇如何避免?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第310期:天價“地王”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