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000萬套保障房的任務中,武漢分到11.8萬套的任務量。根據記者的調查,本應該建設保障房項目的武漢市東湖高新區茅店村卻沒有動工。一座已建成十多年的學生公寓,被釘上了“公租房”的牌子,並稱是去年開建的。去年武漢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曾以報紙廣告專版的形式刊登文章,稱“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101.98%圓滿完成”。(5月9日《新京報》)
保障房不夠,舊公寓充數。此類伎倆,不過走的是“無根樹”、“無根菜”的路線,或欺騙遙感技術,或蒙蔽監管耳眼。反正能李代桃僵,別説“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101.98%圓滿完成”,就算小數點後移,也非難事。一兩樁亂象也就罷了,但從去年保障房建設立下軍令狀以來,各地騙術不斷、騙局連綿——而在前幾日,國務院辦公廳還專門下發《關於建立保障性工程統計制度的通知》,八部委聯合監控保障房建設,封殺數據造假。然而,將教師宿舍、企業員工宿舍,甚至學生宿舍等“籌”進保障房賬單“充數”之弊仍難禁絕,癥結何在?
有些冠冕堂皇的數據,早已突破了人類的想象極限。按國務院要求,去年11月底前, 1000萬套保障房要全面開工。據住建部數據顯示,去年5月底,全國保障性住房開工340萬套——然而僅僅4個月後,“全國保障房已開工986萬套”,已完成年度計劃的98%。這突然多出來的600多萬套保障房從何而來?這樣的速度,令業內人士頗為瞠目。也就是在此般“喜人增速”之後,“填數”的貓膩不斷被媒體輕飄飄揭穿。
2012年初,國務院保障性安居工程領導小組在北京首都大酒店與各地方政府簽訂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責任書,確定了當年度開工700萬套以上、竣工500萬套以上的工作總任務。此前,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多次提醒各級地方政府,儘管開工量較2011年有所下調,但在建量2012年將是“歷史上最大的”。最大的數量壓力之下,如果沒有最嚴苛的“防水”措施,難保不會有最大、最氾濫的“注水”創意。
對保障房不上心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樓市調控風聲趨緊,有效抑制漲價勢頭的同時,也傷了“土地財政”的心,保障房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任務重、資金緊,矛盾突出,作假看似也算“情勢所迫”;二是目標責任制約束偏軟,早在2010年7月,住建部就表示“將對各地的保障性住房開工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督促檢查,檢查結果不好的,要通報批評”,但及至去年3月,580萬套保障房未完成情況僅僅向社會做了一下通報,之後便不了了之——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如何擋得住敷衍塞責的心?三是糟蹋蹋的保障房質量似乎無人關心。數字作假還是小問題,質量作假就是對事故隱患的放任與放大。去年底,武漢市硚口區面積最大的經濟適用房項目紫潤明園爆出多處地基下陷、墻面開裂、樓房漏水等問題,被稱之為“樓脆脆”。吊詭的是,這樣一個“問題項目”,不僅順利通過質檢、消防、特種設備檢測、環保、規劃等多個部門的層層驗收,獲得了武漢市建築工程黃鶴獎銀獎、武漢市結構優質工程,還頭頂“保障房項目建設樣板工地”的光環,供其他建設單位觀摩學習——保障房質量安全如斯,數字上摻水何足為奇?
一樣的房子,命運冰火兩重天。譬如江蘇揚州市房管局推出政策,購(精裝)房最高可享受房屋合同價款千分之六的財政補貼,儘管地方部門説辭多多,但這一新政還是被業界認為是宏觀調控下的“救市”政策,有刺激市場需求之嫌。對保障房不上心,對商品房偏心,“山寨保障房”背後的數字之謎,説穿了,還是地方部門趨利行為無約束、民生保障無底線,擠乾水分也許容易,真金實銀為保障房埋單卻殊為困難。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