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198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不妨增加個稅徵收的層次感

作者 王石川 2012年4月13日 07:16

自去年9月1日起,我國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為3500元。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呼籲個稅起徵點還可繼續提高。日前,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巡視員盧雲與網友交流時表示,由於我國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存在較大差距,個人所得稅3500元費用減除標準是綜合各方面因素後,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立法確定的。該標準基本符合當前實際情況。(4月12日《新京報》)

權威數據顯示,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之後,我國繳納個稅的人數由當時的約8400萬人減至約2400萬人。這正驗證了上調個稅免徵額的價值所在。當然,3500元的標準並不讓人滿意,不少人認為應該再高一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宗慶後就提議,提高個稅免徵額至5000元。“現在年輕人生活壓力比較大,這些年輕人是國家生産階層的主力軍,要減輕年輕人的壓力,提高老百姓實際可支配收入。”

提高個稅免徵額的提議,頗為中肯,且洋溢著溫情的人性關懷,自然受到熱捧。但必須冷靜地看到,去年9月1日,個稅免徵額由2000元提至3500元才開始正視施行,短期內再度提高的希望並不大。

個稅具有豐富的解剖意義,關注個稅,不妨多一些視角,比如,既要關注個稅免徵額,也不妨關注當前個稅免徵額的一刀切。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既有富庶的京滬穗,也有不夠發達的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明顯,3500元的個人收入水平,在中西部的一些地方可以成為高收入者,而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超大城市,也就是解決個溫飽。有學者認為,個稅的一大徵稅原則應該是:不能徵收公民維持個人基本生活所需支出部分,如果説在北京三四千元的居民收入,本來只能維持其基本的所需,還向他們徵收個稅,無疑會增加他們的生活壓力,讓他們感到生活多艱。而與此同時,在一些西部地區,3000元算是較高收入,適當地徵收個稅並無不可,但目前個稅一刀切,免徵額是3500元,他們就無需繳納個稅。這就間接傷害社會公平,無法平衡不同地區居民的合理訴求。

因此,不妨改變一刀切的個稅免徵額,有效增加其層次感,讓東部與西部有所差異,南北也有所不同,各地因地制宜確定標準。當然,必須看到的是,我國個人所得稅屬於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種,調整免徵額必須全國人大説了算,為此,中央不妨把這個權力賦予給地方人大,即賦予地方調整個稅免徵額的一定空間。正如我國知名財稅學者李煒光認為,應根據價格指數調整個稅的免徵額標準,建立個人所得稅應稅收入、級距、費用扣除等與價格指數(通貨膨脹)之間的聯動機制和彈性空間,由地方根據當地的經濟增長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

除了改變免徵額一刀切,還可以改變另一種一刀切,即按個人徵收轉向按家庭徵收,兩個一刀切同時改變,才更能彰顯個稅公平。按家庭徵收個稅,一直是民眾的強烈呼籲,原因很簡單,這更能彰顯徵稅公平。以兩個三口之家為例,一個家庭只有一個人工作,月收入3500元,需要繳個稅;而另一個家庭三口人都有工作,每人月工資3000元,不用納稅。按個人而不是家庭徵稅,這種一刀切會造成潛在的傷害,對那些只有一個“頂梁柱”的家庭來説,意味著支出增多。

眾所週知,個稅被稱為“羅賓漢稅”,該制度設計的初衷就是“劫富濟貧”,從而達到維護社會公平的目標。面對民眾的合理訴求,不斷修正個稅徵收體制,使個稅徵收既符合其設計初衷,又契合民眾呼聲,這不僅能夠彰顯國家的善意,更能推動社會公平,提升公民的向心力。

專欄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肖鋒:《新週刊》總主筆、《財經郎眼》常約嘉賓、擅長社會趨勢營銷

此“帽”應為美國戴

此“帽”應為美國戴

王嵎生:中國前APEC高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安惠侯:外交部亞非司前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19期:城市水災自救指南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第318期:高招“男女線”,區別對待一定有錯?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第317期:暴雨天災亟需治水之道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第316期:呼籲停發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第315期:刑訴法修改,“不得強迫自證”有何意義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第314期:研究生就業難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第313期:實體書店,也許再也沒有春天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第312期:富豪“選妃式”徵婚美滿了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劇如何避免?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第310期:天價“地王”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