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週刊]本週視點:不能沒文化(20111112)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2日 2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596fc2ea2cbe47f4ab2050c7f9226c2f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新聞週刊):白岩松:一段時間以來,圍繞著一家民營書店的關門跟開門,人們的議論之聲始終沒有停止過。曾經是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的光合作用書店,仿佛一夜之間人去樓空。關了門不説,還欠出版社很多的書款,而這不過是最近兩年民營書店倒閉浪潮當中的又一個案例而已。就在人們哀嘆民營書店的這種生存困境的時候,本週人們又聽到了消息,光合作用總部所在地的城市---廈門市政府介入了,光合作用將重組。雖然廈門方面澄清,政府只提供協調跟支持,並不會直接地出錢,但地方政府救民營書店,這種故事過去聽得可不多,這是為什麼?文化想要大繁榮、大發展,得做好哪些小的細節呢?《新聞週刊》本週視點關注我們怎樣才能有文化?

  短片一  城市裏消失的書店

  消費者:書店實體店慢慢在社會上缺失,我覺得是一種遺憾。

  消費者:有這樣一個書店能夠凈化心靈,或者沉澱下來在裏邊讀讀書。

  曲小姐:一個個的好書店,破産都是因為他們交不起房租等等,那真的很遺憾。

  當圍繞光合作用書店倒掉而引發的惋惜、討論還未散盡的時候,本週廈門政府的出手相助也許算個好消息。這家從廈門走出來的民營連鎖書店,與廈門市文化産業協會組成重組小組,開始陸續與十余家有意投資的企業磋商,而90天重組計劃能否挽救一家曾帶給很多人美好記憶的書店?

  時尚廊書店總經理許志強:光合的倒掉,很多愛書的人會感到痛心,作為同行我們也很感嘆,它也是象徵著這個行業走向死亡的一個徵兆,兔死狐悲,就會為此感到很擔憂。更多人也起來呼籲,政府你應該來看到這些民營書店的困境。

  從廈門到北京上海,從社區、寫字樓到大型購物中心,16年時間光合作用把連鎖書店開到了31家。在看似蒸蒸日上的發展背後,卻是光合作用連續4年的銷售下滑和持續已久的經營困境。要做獨特的書店,倡導“悅讀延伸世界”,光合作用倒在了自身的快速擴張中,還是民營書店日益逼仄的生存空間裏?

  時尚廊書店總經理許志強:所有的民營書店所面臨的困難都是一樣的。一個是它的房租成本太高,稅收也比較重,同時民營書店幾乎沒有融資渠道,缺乏自有資金。然後因為受到網絡的衝擊,讀者的流失,基本上目前大部分的民營書店都在慘澹經營。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 劉瑞琳:現在這個社會好像掙錢又快又多,好像成了一個成功的標準了。尤其是給民營書業投錢的會比較少。大多數書店都是老闆自己出於理想、出於愛好,把僅有的積蓄或者做其他行當掙來的錢,或者以此為生拼命努力做這樣一個書店。

  從試圖打造全國最大民營書店的第三極書局的停業,到偏安於北大南門外地下室的知名人文書店風入松的關門,似乎每一次的熱議和嘆息都會很快煙消雲散。據統計最近四年倒閉關門的民營書店達一萬多家。而這次倒掉的光合作用,除了讓人再一次看到民營書店的舉步維艱,它也意外成為第一家獲得地方政府救助的書店。

  台灣圖書發行人 黃長髮:假如不重視的話,在中國在未來,你也不好看到書店。因為它生存的空間已經沒有了。政府在這個時候應該要積極地參與,不然未來年輕人我認為他們是一個苦悶的時代。

  曲小姐:我覺得還是應該在政策上,就是稅法上應該對經營書店這樣的一個實體,應該有國家的減免稅的政策,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 劉瑞琳:我們到各個城市看有很多硬體建設都起來,是不是應該在這個書店的這種文化生態上要做出更積極有效的反映,我覺得是值得深思的。

  當網絡書店開始走上市之路或者獲得風投之時,傳統書店卻因為利潤微薄鮮有投資者問津。而此次幸運獲得多家企業注資意向的光合作用能否重生,又如何面對未來發展模式之困?據統計,中國人的平均閱讀量每年不足5本,而美國的人均年閱讀量是25本。當豪華購物中心容不下小小一爿書店,當傳統書店在城市裏一家一家凋敝消失,當我們為此而感慨惋惜時,又是否會停下匆匆腳步,在書店駐足或者買一本書?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 劉瑞琳:每個人我覺得在他的生命中,都有很多關於書店的記憶,那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太匆忙,太急功近利,太要物質上的東西。那這樣的話實際上它擠掉的都是一些閒適的浪漫的感受和時間。其實日常做這個文化工作,看到那麼多的年輕人,有越來越高的學歷,但實際上愛讀書的是非常少。

  時尚廊書店總經理許志強:中國的人的閱讀習慣遠遠不如歐美、日本,這也是恰恰我們為什麼呼籲説要保留書店,城市需要書店的原因。你在書店裏你會跟一本好書邂逅,你可以遇到你心怡的作家,你可以碰到跟你趣味相投的愛書人。所以書店提供的這種氛圍,這種體驗,這種書香氣,是網絡永遠無法替代的。

  白岩松:當我們在談論光合作用的開門跟關門的時候,有一點是不能回避的:光合作用遇到的困難,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來自於它自己,是它自身在經營、決策方面的失誤,然後才是民營書店共同要面對的市場、環境的挑戰的問題。僅僅解決環境問題也不意味著光合作用一定能活得很好,內力跟外力共同使勁才有戲,但是我們得承認,文化想要發展,沒有外力的支持跟環境的改變,是不可能的。比如電影,這個月原本是國産中小影片的保護月,可院線還是安排了很多部進口大片,讓國産中小影片的保護月裏都得不到保護。兩種聲音於是就都放在了這兒呢。該保護嗎?不該保護嗎?

  短片二:在光影間找路

  470人的放映大廳裏,上座率接近四分之三,在這個本該最冷清的時段,這部名為《失戀33天》的小成本國産電影,給影院帶來小小的驚喜。

  觀眾:專門光棍節來看的

  觀眾:就衝著今天是光棍節,自己一個人來看

  觀眾:正好現在也失戀了,所以來看一看,她陪你?對 互相陪

  華星影城經理:本來給《失戀33天》的排場並不是很多。那麼從當天上映的情況來看恰恰是出乎意料,應該説在同檔期上映的進口大片基本上持平的一個狀態。上映首周(票房)超過八千萬應該不算什麼問題

  依靠原著小説在網絡上的影響,《失戀33天》可謂把全媒體時代的營銷做到了極致,貼近生活的情節、年輕人喜愛的演員,加上“光棍節”的賣點,票房一路飄紅,成為年底毋庸置疑的黑馬。和它同期上映的國産電影《轉山》,剛剛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藝術貢獻獎”,然而,征服國內的院線,遠沒有征服評委那麼容易。

  《轉山》導演 杜家毅:一兩場吧,叫頂天立地嘛,早上9:50,晚上21:50。第一天就是嘗試。就萬一不行,那“一日遊”,第二天還真是瞬間爆發,那馬上調廳,就開始不頂天立地了,當中也有點過渡了什麼2:40的,3:40的,5:10的,那有一些竟然排到黃金檔了

  10月起的“國産電影保護月”,一度被視為國産電影突圍的重要機會,然而10月裏接連上檔的國産電影卻沒有給人驚喜,觀影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甚至還有所下降。面對全年130億元預期目標,票房壓力驟然加重。進入11月,多部進口大片揣著"救市"的願景捲土重來,一時間,電影市場硝煙瀰漫。

  《失戀33天》執行製片人 郝為:有人形容我們前狼後虎,然後形容是一場好萊塢的大片跟國産的中小電影的一種對抗,更有甚者大家稱為一個大屠殺,然後説我們去尋找倖存者,誰能留下來,誰能衝出重圍

  關於國産電影的保護爭論,早已不是新鮮話題。本週日,第六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閉幕,在一週的時間裏,除了各路名導的講座、論壇,還在幾家影院安排放映青年導演的作品。這個曾力推《鋼的琴》這類優秀國産影片的論壇,試圖以“培養觀眾,建立院線”的方式,為青年導演探索一條出路。

  吳冠平:從現階段來講,藝術院線應該做,據我所知政府也開始著手做.實際上保護現階段,實際上得讓創作者認識到我們電影的價值在哪兒你比如説台灣,台灣電影從90年代就垮掉了,一直到2008年,《海角7號》的出現一下激活了台灣電影市場,而且也讓那些過二十多年苦日子的台灣電影製作人或創作人看到了,電影核心價值是什麼。它跟本土觀眾的這種文化共鳴的價值,現在逐漸成為台灣電影創作的最原初的一個動力。

  《失戀33天》導演 滕華濤:所謂的保護也好,所謂的這種捧國産片也好,前提條件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容足夠強大,才有這樣的一個可能性,不然的話你即使把這個月的所有的美國片都清掉,只剩我們的內容,我們內容不好的話,那觀眾可以選擇我不看

  中國電影一直擔當著文化傳播的重任,而在今天看來,它的步伐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的速度。去年北美地區的電影票房收益高達98億美元,中國內地電影票房101.72億元人民幣,總量上相差了6倍;某些美國電影在中國的票房,甚至佔據了其海外發行總票房的四分之一;但3年來,沒有一部中國電影能在北美市場收穫超過一百萬美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尊重觀眾,並且尊重市場,或許是現在包括電影在內的許多文化産業,都需要補上的一課。

  吳冠平:我們現在整個體制的約束性太差,一個是我們的製片體制,哪有權威的製片人和監製啊,都是拍腦門的事。根本沒有像好萊塢那樣的電影工業的約束力,第二個就是我們的管理體系還是太僵化了,完全不適應目前電影這樣的一個高速發展的訴求。十七屆六中全會,把文化的使命和責任定得這麼高,我覺得應該會有變化。但是這種變化顯然真正遵從文化的規律,而不是過去我們説遵從政治的規律,更不是遵從經濟的規律,這樣電影才有希望。

  白岩松:曾經有學者在一次論壇上説過這樣的一句話,中國目前是硬的可真硬,軟的還是有點軟。這硬指的是經濟,是硬體、是中國製造;這軟的指的是文化等等軟實力。是啊,這句話不那麼悅耳,但得面對。別的先不説,比如説中國跟日本,誰都知道日本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日本到處都能看到中國文化的痕跡,但仔細一想,那是咱老祖宗的功勞,近幾十年來,從動漫到時尚,從歌曲到卡拉OK,還有遊戲機,更多的是日本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而且影響的還不小,總這樣可不是個事,咱們得怎麼辦呢?

  短片三:文化的機會

  開心麻花總經理 劉洪濤:整個文化市場確實在放大,這個是我們切身感受的,包括從銷售到觀眾人群,都在往上走。有一個説法,不是説從人均GDP三千美元到一萬美元,這個階段是一個國家文化消費迅速成長的階段,我們確實感受到了。

  密密麻麻的日程,開心麻花今年的演出將超過三百場,直接觀眾三十萬人次,這樣的成績在北京舞臺劇市場數一數二。但即便如此,經營者依然用"如履薄冰"來形容生存環境。

  開心麻花總經理 劉洪濤:臨睡前要看一次銷售數據,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銷售數據。當然擔心了,這是我們的生命線。其實我們一句形容,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因為整個環境還是挺嚴酷的,市場競爭也比較嚴酷。

  因為租金便宜,開心麻花至今還蝸居在不起眼的居民小區裏。目前95%的收入還依賴票房,面對水漲船高的人工和租金成本,開心麻花在薄利中尋找機會、在草根中尋找觀眾。

  開心麻花總經理 劉洪濤:作為文化創意産業,你只有把內容做好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你就是把攤子鋪得再大,有再多的劇場,有再多的演出,如果你的産品不受歡迎,那最後還是沒有市場。但是這是需要一步一步積累的,人才的培養是需要很長期的時間,不是説一年兩年就能培養出來。

  與缺錢相比,經營者更發愁的缺人。此前開心麻花曾專門做過為期兩個月的公益培訓,但是從200多個科班畢業生中,只篩選出15個簽約演員。沒有人,就沒有文化品牌的基礎,而這不僅僅是開心麻花的憂傷。

  青年影像論壇創始人 吳冠平:現在缺的往小了講就是中國現在最缺好故事和會講好故事的人。但是你知道人的創意和人的狀態,和整個國家的文化狀態和整個人的教育狀態是連在一起的,我們不可能在一個很老舊的體系中生出一個很奇異的花朵,這個很難。我們只能等待。

  2010年文化産業只佔GDP的2.78%;海外商演每場收入約為引進演出的1/10,全年收入不到1億美元。文化産業的比重過低、文化貿易的逆差巨大、國家軟硬實力的懸殊,所有這些亟待改變的落差,讓文化自強成為2011年的新命題。

  開心麻花總經理 劉洪濤:那麼當重視文化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的時候,文化才能夠有一個發展的機會。

  當文化被確定為支柱産業、上升到國家戰略,機會確實多了起來。這一週,在北京舉行的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上,我們看到了更多城市政府的身影、更多銀行財團的參與。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 范周:對中小型(文化)企業,起步的企業非常缺錢,他們有的時候就需要一把火能點著,但是就是這把火沒辦法,因為現在我們的擔保制度,我們的信貸制度,還做不到能夠適應現在文化創意産業客觀需要的經濟模式。特別是我們的金融産品的許多設計和文化産業之間有巨大的鴻溝。

  在研究者看來,文化企業是微小企業中的弱勢群體,培育文化品牌,不單單是跑馬圈地設立産業園區,更是創造政策空間來孵化文化企業,通過深化改革來釋放文化的活力。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 范周:傳統的觀點需要修正,比如我們的稅收政策,我們的金融政策,包括我們的審查機制的一些管理條例。現在業態的發展快於我們管理的發展,所以管理滯後也是表現得特別突出。

  文化産業,一頭連接著古老的文明,一頭連接著日常的消費,這樣一個特殊的産業終於等到了久違的重視。我們期待大師的出現、期待本土品牌的崛起、期待百花齊放的春天,而所有這些期待或許都得從文化産業的"輕鬆起跑"開始。

  白岩松:本週四是中國入世落錘的十週年的紀念日,想想十年前很有意思,入世了,除了興奮還有很大比例的擔心,汽車怎麼辦?電信怎麼辦?等等等等怎麼辦?可是十年後,讓人擔心的行業,活得挺好啊。這其中的奧妙可不是保護帶來的,而是下海去游泳的勇氣,去按規則辦事等等等等。那麼今天,我們開始談論文化的繁榮跟發展,哪些該保護?而哪些該去競爭?我們該建立怎樣的規則?如何按規則辦事?哪些要管?哪些要放權讓人自主?這些都該仔細地琢磨琢磨,沒有細節處的得當,就不會有大面上的繁榮跟發展,對文化以及很多事業來説,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有自主才能更好的創新,我們期待著文化事業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雙百方針”,進一步地向前推進。 

熱詞:

  • 本週視點
  • 不能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