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週刊]本週視點 溫州:跑路 找路(20111008)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8日 23: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35d45a37f6b9495548c1b183d665331b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一段時間以來,溫州始終是媒體關注的熱點城市,甚至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十一黃金周裏,溫州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都不低。這期間,溫家寶總理率領眾多金融界大員去溫州考察座談,這一切都是因為今年以來,溫州有一些企業的老闆要麼跑了,要麼跳樓,要麼苦苦地在那兒撐著。從4月份一直到現在,據不完全統計,説溫州的老闆跑了90多位。雖然相對於溫州老闆的總數,這個數還算不上太大,但已經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不過最近,人們也看到一些變化,比如在跑了的老闆當中,眼鏡大王胡福林又回來了,這是個怎樣的兆頭?對此現象政府是該救還是不該救,該救的話又該怎麼救?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會不會變成中國式的次貸危機?《新聞週刊》本週視點,關注老闆因何而跑。

    10月7日的信泰集團門前,已經貼出了破産清算通知,工人們也已經陸續搬走,嶄新的宿舍前再無往日的熱鬧。兩周前,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出逃美國,震驚溫州。

    “連胡福林這樣的人居然都要跑路”!溫州城裏滿是不解和驚詫。儘管近來經常傳出某家小企業倒閉、某個老闆失蹤的消息,但胡福林的出逃,還是大大出乎了人們的意料。

    胡福林的人生似乎曾是溫州商人的縮影。他自小繼承家族眼鏡生意,是溫州最早的眼鏡商。1993年時開始為沃爾瑪代工生産眼鏡,挖到了第一桶金。同年,他成立了信泰集團,憑著精明和苦幹,很快成為當地最大的眼鏡生産商之一。最為人所知的業務,就是眾多的“美式眼鏡”連鎖和“海豚”眼鏡品牌。除了眼鏡廠,胡福林還開有鞋廠、打火機廠,近年來由於利潤下滑嚴重,他開始著手把錢投到更容易掙錢的地方去。

    除了在二三線城市進行房地産投資,2008年底,胡福林開始大舉進入光伏新能源産業,走上了所謂的“轉型升級”之路。他先後投入了6個億資金,卻遲遲沒有得到收益。

    20億元債務,其中大部分是俗稱的“高利貸”,這個巨大的包袱壓垮了曾經的“眼鏡之王”。9月21日,胡福林逃往美國。一時間,胡福林負債出逃引發了連環危機。

    本週,在溫州政府和商會的協調下,多家眼鏡企業將聯合併購重組信泰集團,胡福林也已經回國商討重組事宜。而幾個月來,溫州究竟有多少老闆“跑路”,多少企業破産,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

    溫州是中國改革中的一個根本繞不開的明星城市,也曾有人探討,為何是溫州人創造了明星效益,他們有什麼獨特的優點嗎?第一個答案説是勤奮,超常的勤奮。但有人反對,全國勤奮的人多了,為什麼會是溫州?這個時候一個有説服力的答案又出現了,溫州人是富裕了之後依然一如既往地勤奮。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一般人還真很難做到這一點,也正因為如此,一轉眼溫州人生生地把打火機、燈具、眼鏡、製鞋這四個單個産品利潤率都談不上高的産業,做成了溫州的四大支柱産業。可是近十年來,人們談到溫州往往要加上一個“炒”字,比如溫州炒房團,溫州炒煤、炒茶葉等等。怎麼著?曾經非常勤奮的溫州人已經不那麼愛實體經濟了嗎?

    2011年10月7日,位於溫州市雙嶼鎮的中國鞋都,曾經熱火朝天的生産區看上去冷清許多,最近幾個月來,這裡已經先後有多位企業老闆,因為資金鏈斷裂破産外逃,國慶節前的9月27日,更是發生了一天之內兩家鞋廠老闆跳樓自殺的慘劇。

    這是今年6月底,正得利鞋業老闆沈奎正,接受溫州當地電視臺採訪的畫面,那時他剛剛花了5萬8千元從漁民手中買下一隻大海龜,並準備放生。

    沒有人想到,僅僅三個月後,這個肯花5萬8千元救一隻海龜的企業老闆,就用跳樓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關於他自殺的原因,當地傳言最多的就是,欠了幾億元高利貸。

    在溫州,近段時間跳樓自殺和欠債跑路的企業主到底有多少,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還是能明顯感覺出形勢的嚴峻——街上偶爾可以見到樓房和汽車被人刷了討債標語;二手車市場內短時間涌進不少抵債的豪車;溫州市公檢法聯合發佈通告,要求嚴厲打擊暴力討債等違法犯罪行為;溫州日報又在頭版頭條刊發了《關於穩定規範金融秩序的意見》。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央行收緊銀根,向銀行借貸變得越來越困難,一些需要用錢的企業主便轉向民間高利貸,溫州當地以擔保行、典當行等面目出現的放貸機構一度多如牛毛,但是,隨著銀根繼續收緊,房價也開始下跌,借錢的人不能再靠炒房等獲取高額利潤,還不起高額利息,放貸的人收不回投資,欠銀行的錢也還不上,這個錢生錢的遊戲玩不下去了。於是有人跑路,有人自殺。

    之所以溫州炒房團、炒煤團大量出現,除了在溫州人身上找原因之外,環境更該反思。一個溫州老闆做實體經濟,一千來人的廠拼死拼活幹,一年利潤剛剛百萬,可他夫人在上海買了十套房,八年後獲利三千萬。您説,再踏實的溫州人也可能動心啊。同樣的道理,溫州一方面嚴重有錢,民間資本超過六千億。可另一方面,溫州又嚴重缺錢,民營中小企業貸款貸不到錢,只好走進高利貸的市場。溫家寶對此情況在溫州用了玻璃門和彈簧門來形容,要麼不讓進,要麼彈回來。

    溫州幾乎“全民放貸”,根據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發佈的二季度報告,溫州約89%的家庭個人和60%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而且年息處於24.4%的高位。擊鼓傳花的遊戲就這樣一直玩下去,形成了如今的金融堰塞湖。

    怎樣破解溫州的困局?怎樣衝破民營經濟的“玻璃門”和“彈簧門”?在與總理的座談會上,被稱為“溫州師爺”的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一口氣提了五個建議。

    座談會上,周德文向總理提出,新36條出臺一年多了,始終沒能真正落地。不論是新36條出臺前溫州商人申報的“華夏銀行”,還是新36條出臺後溫州海外商人申報的“華僑銀行”,最終都無奈流産。

    嚴打暴力討債、動員銀行注資、政府出面重組,溫州正在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度過難關。但所有這些臨時措施,都無法改變實體經濟微利、虧損的局面,更無法喚回可貴的實業精神。

    溫州是一個創造神話的地方,這裡是中國市場經濟的先驅,也創立了最早的私營公司、最早的民間銀行、最早的股份合作企業。在這一輪正在經歷的困局中,能否對民間資本多疏少堵、對中小企業多予少取,是溫州能否延續神話的關鍵。

    這個時候的確該談談該救不該救的問題了,其實這是個偽問題,關鍵是怎麼救的問題。如果政府出錢,其實是用納稅人的錢。簡單出手,治標不治本,相信人人都反對,救還不如不救呢。但如何從政策和行為方面,改變對中小民營企業的現實歧視性做法,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才是面向未來的長遠之策。這個問題不止溫州有,其他地方也少不了。別把它真的變成中國式的次貸危機就最好了。

責任編輯:劉一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