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視頻 >

[新聞週刊]本週視點:空氣的“指標”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5日 22: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516649aab52b48df431524aa9e137b12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

    白岩松:這一週在北京幾乎沒怎麼見過太陽,大霧、中霧、小霧一直是罩著北京,週日的那天早上我開車去機場,伸手倒是真能看見五指,可是往前看也就看到二三十米,霧像雲一樣在路上飄,車開得慢極了,可我還是提心吊膽,最後倒是趕上了飛機,可是上了飛機之後,原地不動,在飛機裏又呆了五個小時,人都快瘋了。沒辦法,霧大而且沒風它不散,其實僅僅是霧倒也罷了,現在這霧並不乾淨,有的時候有味,嗓子你會覺得開始難受,莫非北京該背上霧都這個頭銜了嗎?在霧中,人們開始格外的關注起霧來。這一關注問題就出現了,相關的指數都是雲裏霧裏,心中的困惑也是在增多,今天的新聞週刊,本週視點就關注這雲裏霧裏的霧。

    【大霧迷城】

     10月31日 北京:今秋首個大霧預警發佈 高速公路封閉

     10月31日 大霧天氣:首都機場航班仍受影響

     11月02日 北京氣象臺解除大霧預警 今日將以多雲轉晴為主

     11月02日 北京空氣質量監測科學性遭質疑 連日大霧引發“污染憂慮”

    短片一:

    最近一段時間,霧似乎成了我國很多城市的天氣共有特點。在上海,遊客們站在外灘看著黃浦江對岸的建築仿佛都被薄紗籠罩著,東方明珠等高樓的上半部完全躲在雲霧中。

    遊客:建築上全是霧 看不到頂

    遊客:有點像霧城 像山裏的山峰有雲霧在 隱隱約約

    在佳木斯市,十一月一日則出現了能見度均小于三十米的歷史罕見大霧天氣,佳木斯市氣象局發出了大霧紅色預警信號。

    市民:霧特別大,能見度特別低,連我們這個呼吸都感覺到跟往常不一樣,有點不舒服。

    在北京,僅十月三十日一天,北京市氣象臺就連續發了三個大霧黃色預警信號,最小能見度不足三十米,六條高速封閉,首都機場1400余架次航班受到影響。

    由於大霧攪局,高速路發生多起多車追尾事故,營救隊員表示,由於霧大能見度低,發生事故後往往出現接連追尾。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邢臺段,一輛車就因為大霧沒有看見前方車輛已經停了,剎車不及撞了上去。結果,後面的車也因為剎車不及接著把他撞了。

    事故司機:後邊就不知道怎麼上來了 就和放鞭炮似的 劈劈啪啪 就不知道咋回事了

    司機:我已經等了好長時間,準備11點要交貨,到現在我也走不了

    司機:早晨一點多鐘就到這兒了,由於天氣原因在這待了六七個小時

    持續大面積的大霧,不僅對交通,人們的出行産生了影響,就連大棚裏的蔬菜生長也受到了影響,因為有足夠的光照和熱量,部分大棚蔬菜出現了産量下降。秋冬季節出現霧天原本並不算什麼新聞,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霧卻成了我們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中央氣象臺副臺長 魏麗:那跟去年相比呢,今年的這個霧發生的範圍,總體就是比較強的範圍,影響範圍特別廣。第二它的持續日子比較多  另外影響也比較大

    霧天怎麼一下子增加了這麼多,大概是很多人的一種感覺。然而,有專家解釋説,其實霧天並沒有增加,增加的是霾天。霾增多“冒名頂替”,讓人産生了多霧的“錯覺”。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副主任 李健軍:比如説相對濕度是一個指標,超過80%的時候,或者超過90%的時候,它經常把它説成是霧,或者是低於80%的時候就叫它霾,那麼在80%到90%相對之間叫它輕霧,或者是霧和霾的混合體。

    清華大學環境與工程研究院 院長 郝吉明:從氣象的角度,可能叫霧,我們從污染的角度,如果形成了我們就經常説霾,其實質就是大氣當中顆粒物的濃度高了。

    秋天原本是北京最好的季節,然而進入十月份以來三度陷入華北最濃霧區,霧天數已經超過去年全年霧天數的總和。最近幾天雖然大霧預警已經解除,但霧氣依然沒有消散。根據北京市氣象臺預計,未來一週“大霧”還有可能捲土重來。今年,北京給自己設定的藍天數目標是274天,現在還差41天沒有完成。

    如果這樣的霧霾天氣持續的話,這個目標將很難完成。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 北京的這個大氣環境質量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顆粒物超標,顆粒物污染,是我們的主要矛盾, 秋天有霧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由於你這個污染,霧的就加重,霧的時間就會延長,給大家的感覺生活帶來了不便,我覺得這是就是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

    白岩松:過去這一週,我的一位老大哥每天都給我發一兩次的短信,通報北京的空氣污染程度,一會兒有毒害一會兒嚴重污染,直到有一天變輕度污染了老大哥才在短信中松了一口氣,顯然他的數據並不是來自於北京氣象臺或者環保局,短信中的有毒害的空氣,你一看報紙,哎,才是輕度污染,怎麼著?同一個城市這空氣質量也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背後的奧妙到底是什麼呢?

    短片二 pm2.5 必須推行的標準?

    有早練習慣的朋友們,今天最好能夠把戶外運動改在室內進行,因為濃重的霧氣中夾雜著很多有害的物質。

    市民1:我們不講究,可能早上有一點霧有點霾,對吧,陰霾不大清楚。

    市民2:有霧,我不在乎。

    呼吸科門診候診區

    播報:據了解北京市朝陽醫院呼吸科週一的門診量就達到了530人次。

    市民:霧霾天氣以後我就感覺到有點咳嗽。

    就在大霧籠罩了大半個中國的時候,與空氣質量相關的討論,也隨著一部新規繼續升溫。11月1日,國家環保部發佈了《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並首度對PM2.5測定方法進行規範。PM2.5,也就是空氣中直徑小于等於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這個原本屬於專業領域的詞彙也進入了公眾視野。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郝吉明:這個PM10和PM2.5,就是來表徵大氣當中顆粒物的兩個量,小于10個微米,或者是小于2.5個微米以下的粒子。實際上我們國家的環境質量標準中,雖然沒包括PM2.5,但是科技界包括大學,包括研究機構,已經高度的關注PM2.5的污染的情況。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PM10就是可吸入顆粒物,PM2.5一般被翻譯成細顆粒物,我們一般來説PM2.5顆粒更細更容易進入到肺的深部,一般來説對健康影響更大一些。

    作為衡量空氣污染的重要指標,從1996年起,PM10就被納入我國空氣質量監測體系,而近年來被公認為對人體危害更大的PM2.5尚未納入。從2004年起,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潘小川就開始和同事在校園設置觀測點,監測空氣中PM2.5日均濃度增加時,附近醫院心血管等急診患者數量的變化。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PM2.5每增加10個微克立方米,這個增加一般指的是在超過標準以後的增加,相應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急診的人數,以及因為心血管疾病的人死亡的人數,大概是增加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六到七這樣一個比例,高血壓的病人,在醫院的急診會增加5%左右。

    PM2.5,空氣中的超細懸浮顆粒,曾經被忽視的隱形殺手,因為危害大又極難防治,大多數發達國家已陸續將PM2.5納入監測並強行限制。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也對PM2.5年平均濃度進行了限值。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PM2.5 它吸附的一些大氣裏面那些毒性物質,各種各樣的毒性物質,包括像致癌物,包括致一些生殖系統危害的物質,它進入到呼吸道以後,進入全身吸收了,對體內的影響,是全身的效應,包括腫瘤、生殖危害都有。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副主任 李健軍:人的呼吸系統,它就是一個比較天然的,把顆粒物分級的一個系統,就是説比較粗的顆粒物PM10可能進入到鼻腔,更細微一點5微米這個範圍的話,可以進入到咽喉。那麼PM2.5,就等於是2.5微米以下的這種顆粒物,它就進到支氣管,或者支氣管的末梢,那麼再細的超細的粒子,像PM1或者PM0.1話,那麼它就進入到肺泡,通過血液,或者是體液,它是可以轉移到全身。

    正處於工業時代且機動車急劇增長的中國城市,似乎要開始直面空氣中那些越小越致命的顆粒。自2007年開始,環保部在10個城市對PM2.5進行試點監測。本週,當環保部對PM2.5測定方法首度規範之時,很多人在猜測,PM2.5被納入空氣質量評價強制指標還有多久?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反正也有一些不同意見吧,從我們這個角度來講,希望能夠儘快的把這個指標能夠執行,能夠更準確的更客觀的能夠來反應空氣質量,對公眾健康的影響。就是更貼近與健康效應方面的一些指標,一些調整,英文叫health first,應該都是以健康為基礎的標準、指標、體系,應該是往這個方向建立,這也是環保部的一個方向,我們也跟環保部建議過。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郝吉明:這是一個趨勢,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把PM2.5引入,所以中國也是在討論,把PM2.5引入。國家環保部在徵求空氣質量標準修訂的意見,在修訂的意見當中,已經把PM2.5納入了視野。

    白岩松:每年北京的藍天計劃都在增長,每一年的新目標也都能實現,而一旦有市民用親身的感受和肉眼來小小的懷疑一下,總會有專家立即出來勸告市民,您別相信您的眼睛跟身體,要相信我的標準跟數據,於是我們就閉嘴。可是一年又一年,我們的學問也在增長,終於快奔專家的路子上去了,這個時候可以説,如果開始啟用新的標準,也就是很專業的PM2.5作為強制性的監測指標,我們的藍天數據將很難達標。但是與其掩耳盜鈴,不如重新開始,讓公眾對未來的信任儘早達標。

    短片三:

    2011年11月3日,北京又是薄霧籠罩,位於城北的亞運村汽車市場內,副市長洪峰正與環保部門負責人一起考察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情況。從今年8月1日起,北京市對使用6年以上的老舊機動車淘汰或者以舊換新實行補貼,每輛車最高補貼1萬4500元。花這麼大力氣是因為,在北京這座機動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的大城市中,尾氣污染已經成為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 杜少中:機動車排放的特點呢,低空排放,對人體影響直接,而且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構成複雜,致癌物質多,有毒有害的物質多,對人體影響,健康影響大,因此機動車污染防治,始終是我們大氣污染防治當中的一個重點。

    這是一張業內公認的污染顆粒物來源圖。可以看到,柴油車尾氣中超過92%是直徑2.5微米以下顆粒,原油燃燒排放氣體中2.5微米以下顆粒更是佔到97%,事實上,包括煤和石油在內的化石燃料燃燒,以及工業氣體排放和建築工地揚塵,正是城市中PM2.5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 杜少中:因為我們每年的開復工面積比較大,都在1億多平方米,這樣的開工面積,有人測算過,説是整個歐洲建築面積的總和的3倍。

    北京目前的主要污染問題就是可吸入顆粒物超標,95%以上的超標天,都是顆粒物超標,四項主要污染指標中的其他三項都能達標,但可吸入顆粒物這一項,每年都要超過國家標準20%。目前我國考量空氣污染,用的還是PM10也就是直徑10微米顆粒物這個標準,如果監測更難控制的PM2.5,達標難度更大。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 杜少中:這個PM2.5監測並且考核是遲早的事,因為我們原來是總懸浮物顆粒物,後來叫可吸入顆粒物,那它就是從粒徑100微米以下,到粒徑10微米以下的,然後將來粒徑在2.5微米1微米以下這都是一個很必然的,不斷地加嚴,不斷地推進這樣一個進程。

    清華大學環境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郝吉明:人家逐漸地不少的國家,過渡到PM2.5,你不過渡那不也是落伍的一個表示嗎?所以我感覺(PM2.5)納入標準,可能對推動空氣質量的改善是一種動力,不是一種阻力。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李健軍 副主任:我們從2007年開始,就因為這種形勢的需要,因為公眾都很關心,而且確實是我們發展到這個水平,我們也就開始,環保部已經組織開展了PM2.5的試點監測。我們在10個城市開展一系列的監測,然後利用這些監測的數據,我們就給我們國家制定PM2.5的質量標準,然後包括它的危害,或者它的本底濃度應該是怎麼樣,提供必要的依據。

    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機房內,我們見到了一排專業設備,可以測各種直徑的可吸入顆粒物,最小到一微米以下,但這些先進的設施要普及到全國,顯然還需要時間。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 李健軍 副主任:比如説東部一些發達地區,他已經是具備這種監測的能力,因為東部地區它發展得比較快,它的地方支持力度比較大,它有足夠的經費來支持,那麼西部很多地方,因為地方的財政或者是支持(不足),他發展就相對滯後一點。

    清華大學環境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郝吉明:我們關注PM2.5的問題,一個是説告訴公眾,我們的PM2.5污染到什麼程度,更重要的研究的目的,是我如何控制我的PM2.5,如何降低我的PM2.5,所以國家在科學上在技術上,都在做這個準備。

    白岩松:北京報紙上一條消息很有意思:為了保障行人車輛出行安全,路燈已經連續三天加班,原來這是因為霧天太多、霧又大,路燈只好早點開、晚點關,這樣十月份以來路燈已經加班了275分鐘,沒辦法。目前面對很臟,並且有可能危害著人們健康的新的這種霧,只能好像是靠天吃飯,來個雨或者刮點風天就好點,否則霧色蒼茫,可是想一想,北京奧運的那一年,天氣真的是不錯啊。是老天爺那一年格外的給力?還是想治理就真的會有成效?但願是後者,但願不開奧運,北京的天也能好起來,甚至更好。

熱詞:

  • 新聞週刊
  • 本週視點
  • 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