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 記者:李文亮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央視網(記者李文亮 報道)民政部于2009年明確提出推廣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節地葬法,鼓勵倡導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動綠色殯葬。幾年來,環保理念漸入人心,生態殯葬得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認可。然而,面對幾千年“入土為安”的傳統民俗文化,綠色殯葬的路走得並不輕鬆。
清明將至,記者在山東濟南調查發現,雖然墓地價格連年飛漲幾乎超過房價,殯葬花費動輒上萬元,人們卻依然趨之若騖,而環保經濟的樹葬花壇葬等生態殯葬卻乏人問津,舉步維艱。究意是誰成了推行綠色殯葬的“攔路虎”?
墓地緊缺且價格一路高漲
傳統的“入土為安”需要大量的墓地。據了解,濟南市每年的死亡人數在4萬人左右,市區每年約有15000人,這些去世後的市民骨灰多數選擇公墓落葬,但公墓用地已日趨緊張,且價格居高不下。上世紀90年代初,濟南市最好的雙墓穴也不過三四千元,而現在萬元以下的墓地已幾乎無處可尋。
目前,濟南市經山東省民政廳批准的合法經營性公墓有9家,還有9處只面向本村村民銷售的公益性公墓。記者一路調查發現,無論是經營性公墓還是公益性的公墓,大部分墓地的均價已經超過萬元,報價三四萬的墓地已很常見,個別地方還有十幾萬元的豪華公墓。
位於市區南郊的玉函山安息園是惟一由濟南市民政局直管直辦的經營性公墓,也是濟南市最早建設的公墓,價格相對較低,但目前墓區已經基本飽和,只有零星墓位對外出售。玉頂山公墓的價格從11800元到51800元不等,也已接近飽和。歷城區勞動人民安息園的墓穴價格從11300元到36800元不等。以中檔墓為主的商河縣龍泉公墓價格在14000元左右。雙峰山陵園佔地近2000畝,目前開發面積還不到十分之一,價格最低的是12600元,最貴的則要10萬餘元。
經營性公墓價格高,公益性公墓也不便宜。龍泉公墓在網上標示均價為2.38萬元,最高一款價格為7.6萬元;皇上嶺公墓的價格高達2萬,福舜園的也在1萬元到4萬元不等。
墓地價格水漲船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來的綠化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斷增加是一方面原因,據説一位建墓碑的工人日薪就高達400元。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供需矛盾。儘管針對近日“濟南現在墓地面積僅夠用五六年”的傳言,濟南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負責人解釋説,現有合法的經營性公墓墓地面積再用50年沒問題,但是,土地資源的匱乏已經不容忽視。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均土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數的1/3,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公墓佔用的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而且也並非用之不盡,遲早有枯竭的一天,國家民政部和省市的國土資源部門批復土地有限,不可能無休止地開發墓地。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濟南烈士陵園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説。
“與其費錢費力爭搶有限的墓地資源,不如移風易俗,採取科學的喪葬理念和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用地矛盾。”山東師範大學的張海濱老師認為,傳統的喪葬文化應與時俱進,急需加大變革步伐。
綠色殯葬生態葬“看著挺美”
伴隨著哀傷舒緩的音樂,家屬們將裝有親人骨灰的可降解壇子放入土坑裏,上面植一棵樹,或種一片草寄託哀思……近年來,樹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海葬等形式,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接受。
3月28日,在山東福壽園公墓,濟南市民政局和殯葬協會舉行了第三次公益節地花壇葬集體安葬儀式,至此,已集中安葬骨灰50個。工作人員介紹説,這些可降解的骨灰壇,深埋于花壇之下,經過一段時間自行降解之後,最終融于大地。58歲的婁大爺父母去世已經20年了,之前葬在另一家公墓,他説現在公墓價格很貴,又佔地,只有這種深埋的葬法,才是真正的“入土為安”,自己將來也要選擇這種葬法。
海葬已是廣為人知的綠色葬法,浙江、廣東、遼寧、福建以及山東青島市等地已推出海葬多年。今年清明,濟南市民政局聯合濟南市殯葬協會組織了赴青島參加海葬活動,幾乎每天都會有人諮詢。記者從濟南市民政局和蓮花山殯儀館了解到,截至4月3日,已有30多戶家庭達成報名意向,其中三家交了相關費用。蓮花山殯儀館的田先生告訴記者,確認參加的王女士是為年初去世的舅舅報名的,也是為了了卻老人生前的遺願。“這位老人的母親就是在青島海葬,因此老人的遺願也是希望能夠歸入大海。王女士家庭條件不錯,知識水平也高,她説願意為倡導海葬起到示範效應。” 田先生説。
毋庸置疑,這些環保經濟的喪葬形式看起來很美,“魂係生態、葉落歸根、回歸自然、綠蔭後人”的環保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認可,實行綠色生態安葬的人數也逐年上升。但是,記者調查發現,同傳統墓葬形式相比較,綠色殯葬依然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面對採訪,一些市民雖然表達了對綠色生態殯葬的支持,但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家人選擇,許多都搖起了頭,發出各種議論:“不葬在墓地裏好像對先人不夠尊重”,“還是選擇碑葬有面子些,要不會讓人笑話”,“家裏再缺錢,也不能缺了這點錢,還是要買個雙穴墓,哪怕地點遠一點、偏一點都行”。
“入土為安”依然是人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不少受訪者表示, 要改變傳統墓穴的形式還比較困難,不保留親人骨灰和墓穴,好像沒有辦完親人的身後事,心裏感覺很不踏實。據了解,位於濟南市南郊的恭德陵園是最早推出綠色殯葬的墓地,2000年推出壁葬,2002年又推出了傳統的樹葬,但十年來,只安葬300多人。
世俗攀比擋了綠色殯葬推廣路
世俗觀念的轉變絕非一蹴而就,環保、節地、花費又少的綠色生態殯葬,為何在實際推廣中頻頻受阻?
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的田先生結合諮詢登記海葬的情況分析,一般兩種人士會熱衷於選擇生態殯葬:一種是知識水平高,經濟條件好,易於接愛新事物新現象的群眾,會認為塵歸自然是更好的“入土為安”,另一種則是家庭生活比較困難,難以支付高昂喪葬費用的貧困家庭,迫於無奈為親人選擇“節地葬”。處於這種人的“中間群體”恰恰相反,他們會更在意家人的感受,照顧不同家庭成員的情緒,難以逃脫世俗的眼光選擇傳統。
這其中,根深蒂固的“厚葬”觀念是一個重要原因。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除非老人生前自己選擇,否則子女極少會主動選擇生態葬。在很多人的心中還有“厚葬薄養”的思想,儘管對父母生前照顧未必週到,但葬禮一定要辦得體體面面,風風光光,“攀比盡孝”的社會風氣成了移風易俗的“攔路虎”。正是這種追求體面的傳統殯葬觀念,讓很多人寧可去高價購買墓地,也不願意採用更時尚、更簡潔的綠色殯葬,生怕被人説沒面子。親人歸西,遺體或骨灰一定得入土,甚至要選塊“風水”寶地,大興土木,為死者修個像樣的“後花園”,這樣才算盡到了孝心。
對此,山東大學社會學系的王忠武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説,受幾千年的殯葬文化影響,一些觀念已經在人們意識中根識蒂固,“厚葬”、“土葬”深入人心,墓穴價格再高,也很難擋住世俗的攀比和炫耀。一是有錢人的心理,在父母身後,大操大辦,炫耀作為兒女的榮耀感,二是在盲目攀比下,帶動形成了一種不好的“炫耀消費”,總想事事高人一頭,要推廣綠色殯葬,就必須讓人們徹底摒棄這些陳舊的觀念和習俗。許多人將厚葬當成表達孝心的方式,如果看到別人未將其父母厚葬,便背後指責不孝順,而實際上,老人在世的時候多孝順點,吃好喝好保障健康和好心情,比身後事的高花費更加有意義。
專家建議加強政策引導和財政補貼
從長遠來看,綠色殯葬、生態殯葬,是未來殯葬發展的大勢所趨,但如何破除綠色殯葬發展緩慢的瓶頸?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王忠武教授認為,中國人多地少,不可持續,改革是必然的。但是推行綠色殯葬則有個過程,不宜操之過急,要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調節兩隻手來引導。一方面需要堅持不懈地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幫助人們樹立環保觀念,但另一方面,政府必須有所作為。
以去年炒得沸沸颺颺的河南週口“平墳復耕”事件為例,王忠武教授建議,國家有必要根據國情制定一部倡導殯葬的“殯葬管理法”,我國是有著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很多習俗是沿襲以久的,像週口市政府那樣,採取強制措施一刀切,不加區分的採取統一行動,自然難讓百姓接受。因此,移風易俗也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同時,王教授認為,政府應該做到有獎有罰。一是對傳統的喪葬方式加以控制,比如佔用耕地的話可以通過徵稅來調節;二是對好的做法在道德上加以宣揚,在物質上加大獎勵力度,加大財政投入,採用免費或者大額度補貼等方式,讓實行新風者“既有面子又有票子”。“政府倡導什麼,限制什麼,打擊什麼,要讓群眾有個正確的判斷。”
對此,濟南市一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認為社會應該允許差異化的存在,但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加以引導,“從某種意義上説,政府應該主動承擔起推廣責任。人心攀比是心理問題,難以改變。”
據了解,在浙江、上海等地,一些參加海葬的居民家屬都可以領取補貼,少則一兩千元,多者可領5000元。濟南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趙玉輝處長也向記者介紹,近年來,濟南市切實落實殯葬惠民政策,如果困難群眾選擇基本殯葬服務,殯儀館都提供免費服務。三年來,已對全市4847名困難群眾減免基本殯葬費用610余萬元。為讓更多的人選擇綠色殯葬,下一步,他們也將積極推動政府出臺相應的財政補貼政策。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6月3日清晨,吉林省德惠市一禽業公司發生火災,截至中午12時46分,火災已造成61人死亡,數十位人受傷。據公安部消防局最新消息,該事故是因液氨泄漏引發爆炸。目前被困人員搶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
在樓市專家看來,目前北京出臺的調控新政依然是對過去舊政策的延續,沒有實質性變化,對於市場走勢也很難有突破性影響。未來,政府可能還會依據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對房價進行重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