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 記者:鄒嫻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央視網(記者鄒嫻 報道)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並最終被提上議程。去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概念。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環境法研究所副教授侯佳儒認為,“美麗中國”這一概念,在我國環境保護的理論和政策層面都是重大飛躍,標誌著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標準。
侯佳儒説,社會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經濟的發展,能滿足人民的生存需要;其次是環境保護,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後一層,就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這正符合“美麗中國”的概念。
侯佳儒説,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忽視了環保工作。這是由於在當時的社會發展階段,必須主要解決人民群眾的生存問題。上世紀末,環保工作日益重要,這是因為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質量已獲得大幅提高。目前提出“美麗中國”,則是把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
“什麼是‘美麗中國’?借用一句話,那就是‘詩意的棲居’。從法律角度來詮釋‘美麗中國’,以前對公民環境權的保護,主要是‘生存權’和‘發展權’問題,現在則是‘環境享受權’。”侯佳儒説。
如何保證人民的“環境享受權”?侯佳儒表示,目前必須將環境保護置於優先地位,這是由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決定的。
“經濟上,必須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産業升級。目前,社會上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糾紛,已經成為我國社會風險的重要來源,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影響社會穩定,還很可能成為重大政治問題。在環境保護方面,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達到了一定水平,溫飽解決了,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自然會更高。”
侯佳儒説,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在全球範圍內都可以説是首屈一指的。因此,眼下環保工作應該以環境執法為重點,把法律實施落到實處。這應是本屆政府的環保工作重點,也是一大挑戰。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6月3日清晨,吉林省德惠市一禽業公司發生火災,截至中午12時46分,火災已造成61人死亡,數十位人受傷。據公安部消防局最新消息,該事故是因液氨泄漏引發爆炸。目前被困人員搶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
在樓市專家看來,目前北京出臺的調控新政依然是對過去舊政策的延續,沒有實質性變化,對於市場走勢也很難有突破性影響。未來,政府可能還會依據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對房價進行重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