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3年01月14日 14:22 關鍵詞: 成都 砍去7個環節 菜價便宜15%

成都:砍去7個環節 菜價便宜15%

央視網 記者:伍婷婷

核心提示:“菜籃子”的問題,一直是民生核心問題之一,近日,央視網記者對新舊兩種蔬菜模式,即傳統的層層轉批與新型的産銷對接進行了實地調查。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央視網特稿(記者伍婷婷 報道)如何讓田間的菜在最短的時間銷售出去,老百姓又如何能方便快捷的買到新鮮、價廉的蔬菜……“菜籃子”的問題,一直是民生核心問題之一。

在成都,為了方便市民購買蔬菜,同時幫助農戶打開銷售渠道,成都有關部門已連續出臺了農超對接、超企合作等多種産銷對接方式。

近日,央視網記者對新舊兩種蔬菜模式,即傳統的層層轉批與新型的産銷對接進行了實地調查。

溯源:批發市場蔬菜“白菜價”

蘿蔔每斤0.4元,花菜每斤1.4元,茄子每斤1.7元,豌豆尖每斤3元……淩晨2點,當這個城市還是一片寂靜的時候,四川崇州的東門菜市就已經是一片熱鬧的景象,來批發各種蔬菜的商販絡繹不絕。

這是成都郊區的一個蔬菜批發市場,市場內的蔬菜大部份來自省內的彭州、蒙陽以及成都白家,也有一部份來自外省,每天在這個市場大約會有一百多噸蔬菜交易。

做土豆銷售的老馬生意一直都很好。“我的土豆每斤賣1.2元,搶手得很。”他拿著土豆,翻著進貨單,向前來進貨的商販推銷。

老馬的土豆,都是從陜北運來的,從陜北拿貨時每斤0.82元,再給每斤0.02元的人工代收費,到了這個市場後他再以每斤1.2元的價格出售。“最近因為西北那邊下雪,土豆比較缺少,每斤都漲價了0.1元。”

“隨行就市”是老馬嘴裏一直在念叨著的話。

記者了解到,土豆這種平常的菜,在超市和零售菜市的價格是每斤2.5元,在批發市場是每斤1.2元,為什麼在批發市場這麼便宜的價格,到了菜市場或者超市,價格就會上漲不少呢? 

攤主進貨菜價僅漲幾分錢

離開批發市場,帶著這個問題,記者又連續走訪了成都各個區域的零售菜市場,像批發價2元/斤的蒜苗,在成都武侯區民生市場,零售價就漲至4元/斤;批發價1.7元/斤的茄子,在萬年場菜市就賣到3元/斤。

為探究零售價格上漲的原因,12月19日淩晨4點15分左右,記者又跟隨武侯區民生市場菜攤主劉大姐到成華區的九里堤農貿批發市場進貨。

在九里堤農貿批發市場,劉大姐在批發市場內找到了相熟的菜農老張,在經過一系列的稱重、還價之後,老張三輪車上的兩籮蔬菜分別以147元和207.1元成交,其中花菜98斤,每斤1.5元;紅油菜109斤,每斤1.9元。

老張邊整理著貨物邊告訴記者,剛剛賣給劉大姐的花菜,利潤只有10多元,“還要扣去2元的手續費,平均每斤菜的利潤都不到5分錢。就是説,每斤菜從我手上轉到菜販手中之後,其成本只增加了幾分錢。”

菜市場內攤位租金“不便宜”

在民生市場的另一位蔬菜攤主劉大叔也告訴記者,“攤位租金不便宜呀,攤位租金一上漲這菜價就跟著變。”起初,他的蔬菜租金攤位是350元/月,而在今年後其租金一下子猛漲到500元/月。“我這種還算比較穩定的,但是在這個市場,很多攤位都是被私人承包之後再轉租,那價格就肯定又加上去了。

“攤位的租金是經營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直接影響到商販的成本,附近的消費力水平、居民數等都會影響租金。這個和普通的商鋪租金原理是一樣的。”民生市場內一管理者認為菜價合理上漲是允許的,“租金貴,檔主不可能自己消化,到最後還是會讓消費者來買單。”

其餘雜費拉高經營成本

在各個市場裏,記者都發現,在大部分的零售菜市場的攤主,每個月除了繳交租金之外,還要交“水電費”、“垃圾清理費”、“市場管理費”和“保潔費”等。

在民生市場,每一個攤主各種雜費每個月會有100多元的支出,“這些費用都是經營成本之一,如果攤主的成本增加了,肯定還是會分攤到消費者身上。”一攤主這樣告訴記者。

經過幾天在成都各個菜市場的調查,記者發現,蔬菜從菜農到消費者的流轉,平均要經過7個中間環節,菜價就是在層層加價中被推高了。這就是為什麼市民看菜價居高不下,而各個市場的攤主卻認為生意難做的原因了。

改變:減少中間環節 設立蔬菜直銷店

如何才能平抑菜價?有專家稱,最重要就是減少中間環節,讓蔬菜從農民的田間地頭走“最短路線”到達市民的“菜籃子”,從而既讓農民賺到錢,又讓市民得實惠。

在成都新都管理了40多畝大棚蔬菜的劉洪宇,在成都市區設立了6個蔬菜直銷店。“打自己的蔬菜品牌,只希望有更多流通領域的利潤。”劉洪宇説,現在他每天的蔬菜銷量都在4000公斤左右,直銷店不僅給自己的大棚蔬菜以及周邊菜農帶去了銷售路子,還通過使用蔬菜直銷配送車,直接將基地的蔬菜送至成都各大社區,市民就可以在第一時間買到價廉物美的蔬菜,一舉三得。

在劉洪宇的蔬菜直銷店裏記者看到,該店一改菜市場攤位售貨的方式,顧客選好農産品後統一到收銀臺結賬,蔬菜平均售價比一般市價至少優惠20%。不僅蔬菜如此,豬肉售價比市價最高可優惠10%。通過“訂單化”推動農業生産,劉洪宇表示,“這既降低了農民種菜的市場風險,促進了農民增收,也平抑了菜價。”

據記者從成都市商務局證實,從去年開始,推進覆蓋面積大、種類繁多、難度更大的蔬菜流通追溯體系,成為成都菜籃子工程的“重頭戲”。

現在全市蔬菜流通追溯體系覆蓋點位已達到794個,分別覆蓋全市4家大型農産品批發市場、7家批零兼營的農産品二級批發市場,92家蔬菜製品生産加工企業、中心城區50%(50家)的標準化農貿市場、86家大型連鎖超市和555家餐飲單位。

“農超對接”、“超企合作”銷售 一舉多得

四川的紅旗超市,作為成都的本土超市,擁有1200多家門店,利用這樣的網絡優勢,開闢專門針對當下價格漲跌過猛農産品的“綠色通道”,一方面幫助農産品價格保持穩定,惠及於民;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高農産品的生産計劃性;這就是在市場的調控下,所運用的“農超對接”模式。

而大型農副産品生産基地和銷售企業從生産基地直接進貨、入場銷售,能有效確保市場內的同類同品質蔬菜較周邊傳統菜市場價格平均下降15%左右,部分菜價甚至可下降50%左右,部分肉類産品價格最高可下降10%左右。這更是成都大力推進的“超企合作”模式。

“企業利用物流、門店優勢,與農産品生産企業、基地合作後,會起到很好的‘以商促農’效果。”成都紅旗超市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農超對接,可以達到給滯銷産品搭橋,為高價産品‘降溫’的目的。又能讓本土農副産品走上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成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1年,成都運用市場化手段,創新蔬菜流通模式,通過“場企合作”新模式,變傳統菜販銷售為企業化銷售,由市場經營企業直接從農民專業合作社、批發市場“訂單化”批量進貨,從而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菜價。

傳統售菜模式下的多環節銷售是否要改良,值得更多的相關部門去關注。有關專家表示,農産品生産的合作化、品牌化建設,在農産品流通網絡體系之外,應該逐步構建起一個農産品質量安全網,在“菜園子”直通“菜籃子”的同時,確保“菜園子”的平價菜是安全菜、放心菜。

畢竟,“菜籃子”工程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要真正的做到穩定菜價,這既關乎百姓的民生大計,也是關心到國家和諧發展的穩定因素。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