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3年01月05日 16:05 關鍵詞: 甘肅 老阿媽 絲綢之路

甘肅老阿媽的絲綢之路

央視網 記者:何川

核心提示:在八廓南街至今還有很多絲綢鋪面,店主基本都是甘肅回族,但沒有人聽説過北京叢康。直到走進一家小店,找到蘇法戈老阿媽,這才找到一些北京叢康殘存的記憶。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人物檔案:

  蘇法戈:女,65歲,1947年生

  祖籍:甘肅省臨潭縣(出生於四川省阿壩州)

  職業:絲綢莊老闆

  央視網(記者何川 報道)在一些拉薩老人的記憶裏有一個名詞無法忘懷:北京叢康。叢康是藏語,北京叢康是北京商店的意思。《藏族文史資料選集o北京商人在拉薩經商略記》中簡單記載了北京叢康八廓街幾百年的興衰。

  在八廓南街至今還有很多絲綢鋪面,店主基本都是甘肅回族,但沒有人聽説過北京叢康。直到走進一家小店,找到蘇法戈老阿媽,這才找到一些北京叢康殘存的記憶。

  生在四川的甘肅人

  “投機倒把”在70年代

  蘇法戈老阿媽家的小店1992年搬到了新修的八廓東街,之前一直在八廓南街。“你知道北京商店嗎?”“北京叢康啊,知道,以前就在我家斜對面的首飾店。”蘇法戈老人説,北京叢康已經不在了,現在這條街上做絲綢生意的大部分是甘肅等地來的回族老鄉。

  40年代末期,蘇法戈出生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阿壩縣。她的父親早年離開甘肅臨潭縣到阿壩地區(嘉絨藏區)做生意,在當地娶了嘉絨姑娘定居下來。70年代初,同樣來自臨潭的馬育才到阿壩經商,當時叫“投機倒把”。他們主要從北京、上海等地進電子錶、收音機等稀缺物資賣到四川、甘肅藏區。兩人經人介紹後便結婚了。婚後,夫妻二人繼續在阿壩地區經營著小生意,一直維持到70年代末,隨著大環境的變化,經商再也不用背著“投機倒把”的罪名了。此時,蘇法戈和老公都打算抓住機遇大幹一場。

  絲綢重返八廓街

  蘇杭貨淘汰了國營綢緞

  蘇法戈老人回憶,80年代初,她和丈夫剛到拉薩的時候,八廓街已經沒有一家絲綢店面,拉薩的市場上只有國營的綢緞商店。據原饒賽社區居委會老幹部洛桑回憶,原有的裁縫、布料店都加入了合作社,統一經營,所以私人的店面都沒有了。

  79年左右,蘇法戈和丈夫帶著1000多元錢到杭州買綢緞,那是一家人多年的積蓄,他們沒想到的是拿著一大筆鉅款沒人賣綢緞給他們,因為沒有條子,當時購買綢緞這種奢侈品還需要憑條購買。在杭州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兩人終於拿到了第一批綢緞,坐火車到蘭州,從蘭州轉車,坐20多天的大貨車到拉薩。

  剛到拉薩,蘇法戈和丈夫投奔了當時在八廓街附近居住的甘肅同鄉,緞子寄放在老鄉家裏,顧客剛開始都是熟人介紹來的。當時一起到拉薩賣絲綢的還有她不認識別的同鄉,但蘇法戈老人記得很清楚,他們家肯定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來的,剛開始都是在老鄉家裏做生意,沒有開店面。隨著生意越建紅火,老公在這個行業的威望也增高,跟著他一起跑這個生意的老鄉越來越多。“今天在八角街上做這行的都認識我老公,還有很多是跟著他學出來的。開頭那幾年,我們這個生意養活了一大家人,還帶動了很多鄉親跟著做。”蘇法戈老人回憶。

  1985年左右,隨著生意的擴張,蘇法戈老人家的綢緞生意正式進駐八廓街,巧合的是,他們和幾百年前的北京商人一樣,把店址選在了八廓南街。“開了店面後,我們的生意除了拉薩、西藏各地區,還做到了尼泊爾,尼泊爾商人看見麻袋上寫著‘馬育才’三個字,就知道是蘇杭來的高級絲綢。”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蘇杭等地的絲綢完全淘汰了國營綢莊,絲綢生意在八廓街再次進入黃金時期。

  昔日輝煌已不再

  希望八廓街有人記得

  1992年八廓北街重建後,蘇法戈老人家的店面從南街遷到了北街,此時,從南街到北街已經有很多家綢緞莊。他們的絲綢從蘇杭等地進過來,中轉蘭州,用貨車運進八廓街,輻射日喀則、山南、那曲等藏區,出口尼泊爾及南亞國家。90年代中期,馬育才在拉薩去世。就是馬育才等老一輩的甘肅商人,背著一大包綢緞踏出這條斷了些許年的絲綢之路。

  蘇法戈老人時常聽八廓街的人説起北京叢康,也有這些老人有意無意地把他們和當年的北京商人做對比。當年的北京商人從庫倫中轉拉薩,絲綢也是在蘇杭一帶採購的,現在還有文字記載的有“興盛合”、“廣義興”兩家商號,生意做大以後他們不僅做絲綢生意,還包括瓷器、玉器、銷售工藝品。不同的是北京商店的老闆後來和八廓街的望族結婚,成了本地人。蘇法戈一家無論在四川阿壩,還是還是拉薩八廓街,他們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永遠嚮往著遠在甘肅的故鄉。

  “老大回甘肅去了,老二在拉薩賣了房,老婆是自己認識的河南姑娘。我過幾年也想回甘肅去,現在還不放心把舖子全交給他,現在的孩子都貪玩。”

  “我們的生意現在不算很大,但這是老伴留下的家業,我希望能傳承下去。再過些年,希望有人還記得我們'育亨祥',就像大家記得北京叢康一樣。”

  【記者手記】八廓街上的新舊觀念

  八廓街上,北京叢康不再,育亨祥門口坐著一位65歲的老人,給我們講述那樣一段我們從未留意的故事。

  馬建軍,34歲,蘇法戈老人的二兒子。妻子曾是拉薩電信的一名職工,老家在河南。婚後,在拉薩買了房,妻子在家做全職太太,現在有一個3歲女兒,叫菲菲。

  “我們現在的生意只能養家糊口,沒多大的商機了。一是從業的人多了,競爭激烈;二是進貨渠道暢通了,尼泊爾商人、拉薩商人都直接從蘇杭廠家進貨,作為中間商,我們的利潤空間被壓低。”

  “我想拓展生意,做一些旅遊紀念品之類的,可是母親不太同意,她説,父親有'隔行不取利'的家訓。我覺得一定要拓展開來,否則生意不會活起來。”

  “絲綢店是父親留給我們的,我還會繼續開下去。”

  聽完兒子的想法,蘇法戈老人依然端坐。

  “我大半輩子在八廓街度過,沒覺得有什麼遺憾。北京、杭州、深圳都去過了,現在最想去的城市是三亞,聽説那裏冬天都穿襯衣,很想去看看,再過兩年,等兒子接手了這裡的生意,我就帶著孫子一家人去。”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