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2年10月16日 09:44 關鍵詞: 上海世博會 世博會太倉志願者

志願者眼中的上海世博會

央視網 記者:李笛

核心提示:“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國家的一件大事。我能出點力,就出點力了。” 顧思文在表達自己加入志願者隊伍的初衷時也説出了其他志願者夥伴的心聲。在整個志願者服務期間,他們除了被這些智慧的結晶震撼外,也深刻體會到了這屆世博會所傳遞的博愛與人道精神。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顧思文、馮晟和顧思文在園區志願廣場前合影留念。

2010年初春,三位志願者在太倉市區一副大型世博會宣傳畫前,露出陽光般的微笑

  2010年初,王褚英的一位同學給她發來了一條信息:即將召開的上海世博會正在招募志願者。

  王褚英根據同學提供的網址,發了簡歷及相關資料給了江蘇省世博辦。那時候,同在江蘇省太倉市的顧思文與馮晟,也通過網絡給江蘇省世博辦發了簡歷。

  不久後,三位同在太倉市卻互不相識的女孩在江蘇南京匯合了,她們都成了上海世博會79965名志願者中的一份子。

  那年初春,三位女孩在太倉市區一副大型世博宣傳畫前,露出陽光般的微笑。新華社的一位簽約攝影師用相機記錄了那次聚會。

  在她們今天的回憶中,短短半個月的上海世博會志願者經歷,給她們帶來了以前都不曾想象過的精彩。

  “我們看到的那些場館,都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結晶。世博會猶如給我打開了一扇窗,看到了外面很多精彩的東西。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多我所不知道的東西。”志願者顧思文在自己的世博日記上寫道。

  尋找中國象棋盤

  顧思文還是一位大學生村官。在江蘇省太倉市浮橋鎮和平村,顧思文的身份是村黨總支副書記。

  工作之餘,顧思文的第二“職業”是當地的一位社會志願者,她經常參加團市委組織的慰問智障兒童活動,或者去敬老院去幫助老人。

  “反正平時經常做志願者工作,參加一次國家級的志願者活動,算是積累經驗。”在顧思文的眼裏,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世界在中國的一次聚會。“我能出點力,就出點力了。” 顧思文説。

  2010年6月3日,顧思文正式在上海世博園上崗,工作地點是位於主題館中的“城市生命”館。

  “城市生命”館是上海世博會的五個主題館之一。在“城市生命”館參觀,好比遊走于不同的國家和城市,有點穿越時空的感覺。

  “城市生命”館內有360度環形熒幕和一塊1000平方米巨型天幕的影院。“我就負責360度環形熒幕影院入口的秩序和引導工作。”顧思文向央視網記者介紹説。

  那個環形熒幕上,連續播放著一個以“尋找”為主題的短片。

  短片中,有尋找皮鼓的故事,講述了內羅畢“沒有舞蹈就沒有非洲生活”的狂野本土精神;有尋找出租車的故事,講述了孟買人的自信與寬容;有尋找雪橇狗的故事,講述了加拿大埃德蒙頓敬畏自然的城市精神……

  而令顧思文無法忘記的,是尋找中國象棋盤的故事。

  故事講述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在汶川地震不久後的廢墟上奔跑,男孩在尋找一個象棋盤。短片中的孩子神情凝重,終於在一堆廢墟中找到了那個象棋盤。然後,孩子立即轉身往回跑,最後在一塊墓碑前跪下喊“爸爸”,然後跟父親下起了象棋……

  “我看了很多遍,每次看到這個片子,我都會哭。”顧思文告訴記者,“這是講述大災難中一個孩子通過熟悉的生活方式去緬懷自己父親的故事。中國人在大災大難前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撐我們去克服困難。”

  中國館情結

  顧思文第一次進上海世博園,還是在世博志願者培訓階段。培訓的一項內容,就是熟悉世博場館。

  顧思文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踏入的是“生命陽光”館。那是一個關注殘障人士、體現殘疾人的尊嚴和價值、呼喚人道主義的主題館。

  剛進入上海世博園區,顧思文感到很震撼,“放眼望去,氣場很大,你不得不佩服這些人類智慧的結晶。”

  在“生命陽光”館裏有一條曲折的小路,工作人員會把遊客的眼睛矇住,讓遊客體驗盲人行走的不便。當和其他志願者一起被蒙上眼睛的那一刻,顧思文感覺整個世界都黑暗了,緊接著一個個都亂了陣腳,她聽到身旁同行人員的尖叫和伴隨著摔倒的聲音。

  “只有親身經歷了,才能感受到殘疾人的不易。遊客們都用腳步丈量和感受館內一點一滴的關愛,在這裡有太多值得銘記的感動。”

  離開前,顧思文在“生命陽光”館的留言本上寫下了:“關愛生命,共享陽光”八個字。

  王褚英在做志願者的最後幾天,專門去看了中國館。中國館內的佈置,回顧了中國30多年來的城市化的進程、規模和成就,展示了中國當代城市的底蘊和傳統。

  王褚英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館內那條長長的畫廊,上面展示著全國各地小朋友的畫,上面標注著孩子的姓名、年齡。“這些孩子的畫,給人的感覺是安靜和淳樸,仿佛能接近我的靈魂,我能夠感受到這些孩子的陽光和愛心。”

  上海世博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世博志願者工作結束後,王褚英和她的志願者夥伴一直在思考,上海世博會給大家帶來了什麼?

  世博會被稱為是“經濟上的奧林匹克”,它對整個世界經濟有很強的推動力。後來,王褚英也了解到,整個上海世博會總投資達450億人民幣,創造了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記錄,超越7000萬的參觀人數也創下了歷屆世博之最。

  “這麼多投資,加上7000多萬遊客量,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對拉動經濟作了貢獻?”王褚英對記者説。能夠印證王褚英想法的是,國家旅遊局後來發佈消息説,上海世博會帶來了超過800億元的直接旅遊收入,對長三角地區旅遊及相關産業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

  而在顧思文看來,世博會最大的受益者是上海。在做志願者期間,顧思文利用休息時間逛了上海,看到原本坑坑洼洼的路面都翻修一新,很多熟悉的老舊房子都得到了翻新。

  “培訓的老師還告訴我們,為了辦世博,上海的軌道交通從原來的50多公里,增加到了420多公里,這樣,上海人的出行要方便多了。” 顧思文説。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