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2年10月15日 10:45 關鍵詞: 希望工程 蘇明娟 張天義 胡善輝

“希望工程”讓愛傳遞

央視網 記者:徐輝

核心提示:1991年5月,解海龍到金寨縣採訪拍攝“希望工程”,在張灣小學發現了課堂上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被定格。之後,“小光頭”、“大鼻涕”完成拍攝,3人成為“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張天義説:“我們是在愛心中長大,我們也要去幫助別人,讓愛心傳遞下去。”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2005年5月21日,蘇明娟、張天義、胡善輝第一次在北京聚首。

  2005年5月21日,“大眼睛”蘇明娟、“小光頭”張天義、“大鼻涕”胡善輝第一次在北京聚首。

  在中國有這樣一項“工程”,開展20年以後,被92.2%的城市公眾知曉,其中在省會城市的公眾知名度達到94.1%。

  20年,這項工程累計籌款56.7億元人民幣,資助346萬名農村經濟困難學生繼續學業,資助建設15940所希望小學。

  這就是惠及千百萬家庭的“希望工程”。

  隨著“希望工程”的推廣和深入,“大眼睛”蘇明娟、“小光頭”張天義、“大鼻涕”胡善輝作為形象代言人被億萬中國人所熟知。

  2005年5月21日,蘇明娟、張天義、胡善輝第一次在北京聚首。

  “希望工程”因愛而生並成長壯大。在其周圍凝聚了許許多多富有愛心的人士和企業,他們將愛心傳遞。

  14年第一次聚首北京

  2005年5月19日,正在江蘇省無錫市鹽城工學院讀大二的張天義,接到了解海龍的電話。“有時間來北京嗎?中國青基會21號有個活動,想安排你和明娟、善輝聚一下。”

  放下電話,張天義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車。

  5月20日中午,“小光頭”張天義見到了“大眼睛”蘇明娟。當時,蘇明娟正在北京一家公司實習。

  當天晚上,正在山東當兵的胡善輝也趕到北京。“希望工程”的3個形象代言人第一次見面了。

  “她性格開朗,跟照片中變化很大。胡善輝很高很帥,有軍人的氣質。”張天義這樣評價第一次見面時的蘇明娟和胡善輝。

  “張天義和照片上變化不大。胡善輝和照片上不太一樣,可能照片上是側面的緣故吧。他們倆都有些內向。”蘇明娟説。

  第二天9時許,蘇明娟、張天義、胡善輝走進位於圓恩寺衚同的“希望工程”辦公院內。在此等候的有中國青基會的領導,以及30余家媒體的記者。

  5月22日,解海龍和愛人帶著3人遊覽了天安門等地,並給他們每人買了一件衣服。當天,胡善輝返回駐地,蘇明娟和張天義又留了一天,隨後分別。

  3人第一次聚首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在每個人心裏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之後,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發短信打電話互相問候。

  一張照片改變3個孩子的人生

  説起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個人,3人都覺得是解海龍。現在,他們則親切地喊他解叔叔。

  1989年10月30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作出決定:設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會,長期資助我國貧困地區品學兼優而又因家庭困難失學的孩子重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希望工程”由此開始。

  1991年5月,解海龍到金寨縣採訪拍攝“希望工程”,在張灣小學發現了課堂上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被定格。之後,“小光頭”、“大鼻涕”完成拍攝,3人成為“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蘇良友,母親鐘業珍。父母靠打漁、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簡樸的鄉村生活。

  張天義,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南灣村人。因為家庭貧困,父母不得不帶著他及其哥哥到無錫打工討生活,最艱難的時候曾住在橋下,靠撿拾垃圾換錢,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胡善輝初中畢業後,因貧困而輟學,輟學後他到縣城的一家酒店當了一名學徒。

  因為“希望工程”,他們得到了全國各地好心人的資助,得以完成學業,並有了不錯的工作。

  21年後,3人都已長大成人,並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

  目前,蘇明娟在安徽一家銀行工作。6月26日,蘇明娟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取名果果。

  張天義在江蘇無錫一家公司上班。9月25日,與相愛的老鄉朱芳玲領取了結婚證,計劃年內結婚。

  胡善輝,目前是駐濟南鐵路水路軍代處的一名軍人。

  “在愛心中長大,我要讓愛延續”

  這些因“希望工程”的資助而走完求學之路的孩子,在愛心中長大,因此他們常懷感激之心、行善之舉。

  得知同學佔偉平被查出直腸癌晚期,張天義拿出生活費和借來的六七百元,交給佔偉平。並號召同學們捐款,一起救助佔偉平。

  汶川地震時,剛參加工作的張天義捐出了自己的工資。

  蘇明娟工作之餘,經常參加公益活動。並資助了很多像她當年一樣貧困的孩子。

  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76.7%的公眾認為,“希望工程”喚起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71.4%的公眾認為“希望工程”激發了公眾的公益意識,68.9%的公眾認為“希望工程”是中國公益事業的先行者,66.3%的公眾認為“希望工程”開創了公民互助的公益平臺,64.7%的公眾認可“希望工程”是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標誌性品牌。

  報告指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希望工程”已成為我國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希望工程”已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富於同情心的社會群體。

  在全國各地,涌現出了眾多像“希望將軍”趙渭忠那樣,數十年如一日,傾力奉獻愛心的個人或組織。

  張天義説:“我們是在愛心中長大,我們也要去幫助別人,讓愛心傳遞下去。”

  “希望工程”惠及千萬家庭

  “大眼睛”蘇明娟、“小光頭”張天義、“大鼻涕”胡善輝,僅僅是“希望工程”的陽光普照下的幾個代表。

  在中國,數以千百萬的兒童在“希望工程”的資助下,得以完成學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2009年11月3日,由中國青基會委託,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實施完成的“希望工程品牌影響力評估”系列報告在北京發佈。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20個大中小城市的2048名公眾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2.2%的城市公眾知道希望工程,其中在省會城市的公眾知名度達到94.1%。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曾于1997年對29個省會城市的公眾進行調查,發現公眾知道希望工程的佔93.9%。

  希望工程創立20年,共募集資金56.7億元,援建了15940所希望小學,資助346萬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繼續學業。

  這些善款如涓涓細流,匯入千百萬貧困家庭,讓他們重新看到希望。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