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2年09月23日 14:33 關鍵詞: “告別田賦”鼎 王三妮

“告別田賦”鼎記錄一個延續2600年制度的終結

央視網 記者:徐輝

核心提示:每當有惠民政策出臺,農民切實得到實惠,王三妮和其他村民一樣都會心懷感激。耗時1年8個月,用盡家中所有積蓄鑄鼎,用王三妮的話説,“我只是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代表幾億農民發出了聲音。”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農民王三妮在取消農業稅的2006年,鑄造了一尊“告別田賦鼎”;

  2006年11月22日,靈壽農民王三妮正在自家院子裏精心打磨著他親手鑄造的那尊“告別田賦鼎”。國家免除農業稅的政策,給王三妮帶來了實惠,也給他帶來了鑄鼎的衝動。於是,歷經一年多時間、由他自己設計鑄造的“告別田賦鼎”面世。

  鼎者,國之重器。2006年,太行山腳下一普通的農民卻與之産生了直接的聯絡。

  2005年12月29日,在中國實行了約2600年,被農民視為“天經地義”的田賦制度在中國走到了終點。

  在距離北京300公里,巍峨的太行山腳下,農民王三妮和中國幾億農民一同得到了實惠。

  幾億農民對取消農業稅交口稱讚,而此時的王三妮正坐在由靈壽縣到石家莊的客車上,到省會找人商量“告別田賦”鼎的銘文該怎麼寫更合適。

  王三妮所在的靈壽縣從2004年起就不再由農民個人繳納農業稅,於是,他在同年便開始醞釀鑄鼎,2005年年初擬定銘文,同年9月29日,王三妮制出“告別田賦鼎”模型。在經歷了1年零8個月後之後,耗資7.8萬元的“告別田賦鼎”終於鑄成。鄉親們看後紛紛稱讚:老王真行,通過這個鼎道出了我們的心裏話。

  該鼎鼎腹刻有578字的銘文,記錄了田賦制度的從起源發展以至終結。得到了“用這個鼎當田賦終結的象徵真是再合適不過”的讚譽。

  村民中的“異類”

  日前,央視網記者徐輝走進河北省靈壽縣北寨鄉青廉村村西王三妮的家,迎門一片翠綠的竹子讓這個農家院顯得異乎其他。因為在北方,一般農戶家院裏都種楊樹、榆樹,很少種植竹子的。

  王三妮院子不大,但收拾的乾淨利索。除了迎門的一片竹子,屋門兩側也種著竹子,還有些花草。

  王三妮長得很健壯,大手有力。人有些內向,記者問到時才會開口説話。“竹子四季常青,我喜歡聽風吹雨打時竹子發出的沙沙聲。”王三妮對來訪的記者説。

  客廳裏挂著戲劇家吳祖光兒子吳歡的橫幅,旁邊一間屋裏還挂著一幅小説家老舍兒子舒乙的字。另外一間還挂著黃綺和熊基權的字幅。

  王三妮告訴記者:“靈壽是古中山國故地,所以我們取了中山青銅工藝品廠這名字,這字還是老舍夫人、著名畫家胡絜青的手筆呢。”

  青廉村村民馬驢子大王三妮一歲。據馬驢子介紹,王三妮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凡是村民會的喜歡的,老王都不喜歡。“他喜歡一個人琢磨事,並且想好了就去做,從不拖泥帶水。”

  他是個“行動者”

  顯得有些內向的王三妮,當被問及鑄鼎的初衷和過程,老王的話匣子便忍不住打開了。

  老王高小畢業,一直在生産隊勞動。沒事時愛看書,四大名著、《林海雪原》什麼的,全看過。從小就對藝術品感興趣,經常拿泥捏個什麼東西。

  1989年,王三妮在集市上看到有賣銅勺的,就去人家那學活兒。俗話説“四十不學藝”,但王三妮看準的事誰也掰不回去。40多歲的王三妮開始學習鑄銅手藝,隨後開了一個青銅器工藝廠。

  2004年秋,王三妮在村喇叭廣播中聽到了取消農業稅的消息。當年秋,王三妮沒有交納500斤左右的玉米,反而拿到了126元的種糧補貼。

  王三妮説:“一些大娘、大爺説起取消農業稅,有的激動得流下淚。”此時的王三妮一家經濟來源中,種地所得的比例已經很少,但聽到村裏老人們感激的言語,老王還是決定做些什麼。

  2005年春,鑄造“告別田賦”鼎的計劃已經確定下來。他花8元錢,坐上了前往石家莊的客車,他是要找人給銘文進行潤色。

  之後,王三妮又兩次坐客車到石家莊,查閱資料,修改銘文。

  “想好的事情,立即就去做,王三妮是一個'行動者'。”這是青廉村村民對於王三妮的評價。

  “王三妮們”應該得到宣傳

  在位於青廉村西的嶺(即高大的土臺)上,坐落著一個佔地3畝的院子,這就是王三妮的中山青銅工藝廠。“告別田賦”鼎就被安放在屋門前方的中央位置。

  “高99厘米、直徑82厘米,總重量252公斤的中山青銅鼎給人的感覺還是很震撼的。能夠感覺到,王三妮撫摸青銅鼎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同時又像撫摸自己的孩子。”曾採訪過王三妮的燕趙都市報記者郭天力説。

  王三妮雖是一名手藝人,但是他農民的情懷並未根本變化。他和數億的農民一樣,關心國家,關心國家的農業政策。

  每當有惠民政策出臺,農民切實得到實惠,王三妮和其他村民一樣都會心懷感激。耗時1年8個月,用盡家中所有積蓄鑄鼎,用王三妮的話説,“我只是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代表幾億農民發出了聲音。”

  “不忘本,心懷感激,敢於表達,有實際的行動。這樣的王三妮才更加可愛、可敬。這樣的王三妮們應該得到宣傳。”郭天力説。

  人要學會感恩

  對於耗盡家中積蓄鑄造“告別田賦”鼎這件事,在王三妮家中沒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因為家人知道,王三妮決定的事情就要做到底。

  當被問及這麼做是否值得,王三妮説:“這事我沒想,我就是覺得國家讓百姓得到實惠,咱也不能忘了政府,知恩總得圖報吧。”

  王三妮這麼説也是這麼做的,接下來幾年,王三妮又鑄造了“恩惠”鼎、中華尊和文明尊。“恩惠”鼎是為了記錄國家的十項惠農政策,中華尊、文明尊則記錄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輝煌業績和中華5000年的文明。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