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航工業哈飛:為老工業基地騰飛插上翅膀

央視網 記者:李文學

核心提示:自國家2003年實施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中航工業哈飛,藉此走出了以我為主、自主創新的道路,不斷促進産品的更新換代,其所生産的直九直升機已經遠銷馬裏、毛裏塔尼亞、老撾和巴基斯坦,並多次用於南北極科學考察。中航工業哈飛目前正以較強的技術實力躋身於世界航空領域。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人師傅--總裝廠的李合寶、劉曉光、董金星和檢驗室的宋永軍,因為2007年的一張照片而格外閃光。

  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人師傅--總裝廠的李合寶、劉曉光、董金星和檢驗室的宋永軍,因為2007年的一張照片而格外閃光。(新華社記者袁滿 攝/2008年3月1日)

  他們能想到的是,他們可以讓一堆零件變成飛機飛起來;他們想不到的是,升空的飛機也帶動了老工業基地的騰飛。

  他們就是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工業哈飛)的工人師傅--總裝廠的李合寶、劉曉光、董金星和檢驗室的宋永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這幾顆“螺絲釘”,因為2007年的一張照片而格外閃光。

  2012年8月27日,記者帶著那張照片來到中航工業哈飛,對當時的事件和人物進行回訪。

  接受採訪 第一次見照片

  照片中,四名工人正在一台直九直升機螺旋漿下進行安裝調試工作,直升機已經初具雛形。李合寶右手把著螺旋漿,與身旁的宋永軍配合安裝。劉曉光戴著套袖,正在安裝一根管子。開吊車的董金星也在一絲不茍地忙碌著。

  “我們屬於動力系統安裝調試工,車間裏的300多人有十分之一是這個工種,幹這個活得需要4個人配合。”1981年出生的劉曉光個子不高,憨憨厚厚,説話時有一股濃濃的鼻音,做這項工作已近7年,“現在已經輕車熟路了”。

  1984年出生的李合寶長相俊朗,明顯比劉曉光健談。“我們這是最後一道工序,飛機從這兒出去就可以交付用戶試飛了。”以前哈飛機型很多,現在只有直九和運12了,EC120已經下線,正在研製新機型。

  當記者問他們是否知道這張照片時,兩個人異口同聲稱不知道,“一點印象都沒有”。劉曉光説,直到車間領導拿著照片來找他們,他們才知道這件事,“我們正在幹活,可能是哈飛報記者在車間抓拍的。”李合寶推測説,這張照片應該是2007年底他剛進廠時拍的,“照片上顯示穿長袖工作服了。” 李合寶分析説。

  對於當時在安裝調試什麼用途的直升機,兩人也記不清了。劉曉光説,按時間算,應該是安裝調試國慶60週年閱兵時的直升機。2009年以前,車間生産的大部分是直九機。國慶60週年大閱兵時,哈飛負責生産45架直升機。早在2007年哈飛就開始生産這批直升機了,到2009年3月,部隊就把飛機接走訓練了。

  克服困難 超額完成任務

  全年有任務,月月有任務,而總裝廠2007年的任務因為國慶60週年閱兵而顯得更為緊迫重要。

  “那時廠裏號召要在第四季度大幹100天,完成不同用戶的要求。”劉曉光説,如果不缺零部件,兩個人安裝調試一架直升機需要20多天,“問題是配套廠家經常缺件,零部件一來,我們就得加班幹,經常幹到半夜。”

  比缺件更讓他們頭疼的是,用戶加裝或改裝系統設備。“陸海空三軍對直升機的要求不一樣,加載的設備和系統也不一樣。”李合寶説,還有一些用戶要求加裝絞車、索降、浮筒、魚叉、聲納、倒鏡等,每一項要求都需要我們公司重新設計、安裝、調試。

  “有個國外用戶要求在直升機上安裝空調,這個以前從沒做過,圖紙設計得很好,到時候就安不上,費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劉曉光説,幾乎每架直升機的用戶都有一些特殊要求,技術狀態不明確,特別複雜,“發動機負載多了,我們還得替他們考慮發動機壽命問題”。

  動力系統是飛機的主要系統,安裝調試幾乎全靠手工。“我們都戴著手套操作,但有時候必須光手。”劉曉光説,有些部位的小零件只能靠手感去安裝,戴手套安裝時容易掉,找不到就是大事故。

  “安裝調試時也經常接觸各種油,有航空燃油、汽油、液壓油、機油等。”李合寶説,有的零部件運來時還是油封的,必須用汽油清洗掉,味道很難聞。“我的鼻炎基本就是被這些油刺激出來的,秋天一躺下就透不過氣來。”劉曉光説。

  在車間和全廠的努力下,中航工業哈飛當年直九直升機交付“超額完成任務”。

  走向振興 職工生活改善

  在中航工業哈飛,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像李合寶、劉曉光、董金星和宋永軍這樣閃光的“螺絲釘”還有很多。

  自2003年國家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中航工業哈飛走出了以我為主、自主創新的道路,不斷促進産品的更新換代,生産的直九直升機已經遠銷馬裏、毛裏塔尼亞、老撾和巴基斯坦,並多次用於南北極科學考察。中航工業哈飛目前正以較強的技術實力躋身於世界航空領域。

  歷經了60年的創新發展,中航工業哈飛走出了一條從修理、仿製到自主開發、國際合作的發展之路,構建了國內一流的飛機製造體系,形成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我國直升機、輕型多用途飛機、新支線客機的研發、製造基地,擁有航空複合材料專業化製造中心。累計産銷各類飛機1600余架,為我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廠興職工富,哈飛人過上了舒適的生活。

  “從2007年進廠到現在,短短幾年,我的工資已經翻了幾番,每年還會有不同幅度的上漲。”李合寶説,這是他最切身的體會。而比他早入廠兩年的劉曉光已經有了兩套房子,甚至有了買車上下班的打算。

  他們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踐行者,更是受益者。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