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2年08月22日 17:09 關鍵詞: 外來入侵物種 中國 暹羅鱷

“入侵者”全面來襲

央視網 記者:包徵宇

核心提示:近日,北京市一小區公共水池發現鱷魚,經確認,竟然是暹羅鱷,原産于東南亞。相比于暹羅鱷這個“入侵者”危險的直觀性,更多的外來物種具有隱蔽、毀壞力驚人的特點。從福壽螺到互花米草,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據調查,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近日,北京市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工作人員接到北京市朝陽區藍色港灣物業管理人員電話,稱其在小區公共水池發現鱷魚,救治中心工作人員很快趕到,經確認,物業管理人員發現的動物竟然是國際公約附錄Ⅱ中的保護動物--暹羅鱷。這只暹羅鱷體長0.4米,體重2.4公斤,已經具備相當強的攻擊能力,如因為饑餓攻擊附近玩耍的兒童將造成極其嚴重後果。

  相比于暹羅鱷這個“入侵者”危險的直觀性,更多的外來物種具有隱蔽、毀壞力驚人的特點。

  福壽螺是餐桌上的佳肴。因其個體大、食性廣、適應性強、生長繁殖快、産量高,1981年被引入中國,但目前已被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食用未充分加熱的福壽螺,可能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等寄生蟲在人體內感染。福壽螺食量大,咬食水稻等農作物,可造成嚴重減産,是名副其實的水稻殺手。

  另外福壽螺的螺殼鋒利,容易劃傷農民的手腳,大量糞便能污染水體。因每只雌螺可年産卵萬粒左右,繁殖量驚人,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種滅絕,極易破壞當地的濕地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水稻插秧後至曬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蘗及有效分蘗,致有效穗減少而造成減産。

  眼下,北京後海公園裏的湖面上,水葫蘆正大量滋生,導致水體嚴重缺氧和大量魚類死亡;在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大面積灘塗前些年曾經被外來植物互花米草所佔據。

  水葫蘆、互花米草、加拿大一枝黃花等植物,當初都是被作為有用植物引進來的。

  水葫蘆原産于南美,1901年為解決飼養生豬飼料不足被引入我國。水葫蘆的繁殖速度極快,它以每週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在中國南部水域廣為生長,成為外來物種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大面積和高密度生長,擋住陽光,使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夠光照而死亡,並破壞水下動物的食物鏈,導致水生動物死亡。

  互花米草自1979年從國外引入,以彌補先前引進的大米草植株較矮、産量低、不便收割等不足,曾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後來互花米草在一些地方變成了害草,不僅影響灘塗養殖,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和海水交換能力下降,誘發赤潮,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也堵塞航道,影響船隻進出港。

  從福壽螺到互花米草,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

  “中國南北跨度5500公里,東西距離5200公里,跨越50個緯度及5個氣候帶,這種自然特徵使中國很容易受外來特物種的侵害。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外來物種都可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解焱説。據科技部的一項統計,目前中國外來入侵種共有283種。

  今年以來,我國多個地方政府對外宣佈發現了有害生物的蹤跡。今年6月,珠海市動植物防疫監督檢驗中心宣佈,已發現紅火蟻、果實蠅、香蕉枯萎病等植物疫情。

  口岸城市珠海是蔬菜、水果、觀賞植物等園藝産品進出口主要地區,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幾率高。據該中心主任江勇介紹,已在全市設立有害生物監測點145個,每月監測數據約145~200個,通過這些數據的匯總分析,及時掌握和了解有害生物發生發展動態。

  據舟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統計,今年1~6月份,舟山檢驗檢疫部門在進境植物檢疫中,共截獲有害生物比去年同期增長188.83%;今年上半年,江蘇省泰州口岸截獲有害生物種次數同比增加63.8%,截獲總量居江蘇第二。

  2003年1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佈《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共計16種。2010年1月7日,上述兩部門又聯合發佈了第二批名單,共計19種。

  但是事實遠非如此。保守統計,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範圍內,中國的入侵物種有488種,其中植物265種,動物171種,菌類微生物26種。顯然,“入侵者”已經全面來襲。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